鸟类所具有的颜色和色彩,主要取决于羽毛具有的色素体以及羽毛内部的结构。羽毛的色素颗粒可随羽毛的形成进入到羽毛的不同部位,从而与羽毛的内部结构等因素一起决定羽毛不同的颜色。
羽毛颜色总体分为由化学物质产生的色素色和由物理结构产生的结构色,其中色素有三大类:黑色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一些非常见的色素。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广泛分布在鸟类的羽毛中,是形成鸟类羽毛颜色最主要的色素。
鸟类羽毛的颜色除了具有提升“颜值”的功能,还包括保护、伪装、择偶以及种内和种间信号识别等。例如,燕子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是为了配合不同的观察视角,使天敌很难发现自己,从而躲避侵袭。
鸟类根据不同的栖息地,羽毛也随之进化出不同的保护色,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羽毛多艳丽明亮。经常在树干上啄食的啄木鸟,背部的花纹在视觉上与树皮有很好的融合性。
再比如孔雀开屏,除为求偶,它的羽毛有极强的保护功能,在大尾屏上,布满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一旦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孔雀便突然开屏,敌人畏惧于这种“多眼怪兽”,也就望而却步了。
在自然界,很多鸟类羽毛的颜色因雌雄而不同。例如鸡,公鸡羽毛的色彩要比母鸡艳丽明亮。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异性——求偶。而艳丽的羽毛对于母鸡来说是“无用”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控制羽毛颜色艳丽的基因也就丢失或者失活了,将对自己“无用”的功能舍弃是对自身有利的进化。
(《科技日报》4.12 赵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