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收入消费悖论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18日   06 版)

        上世纪50年代后,消费信贷在欧美悄然兴起,不少人的消费支出开始超出收入,比如有人本来买不起房,但有了消费信贷,他们便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住房。这好像说明消费并非受收入约束,它可以超过收入。

        果真如此么?两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假说”作了否定的回答。一个是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此假说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老年时,消费会大于收入,用储蓄弥补缺口。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仍取决于他一生的收入。消费并未超过收入。

        另一个是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此假说认为,人的收入分为现期收入与持久收入,而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而非现期收入。持久收入是指三年以上相对固定的收入。现期收入固然对消费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大。一个人现期收入不高,但若持久收入高,确实是可增加现期消费的。

        尽管如此,上述假说却解释不了美国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比如照弗里德曼的假说,消费者按持久收入消费,银行按客户的持久收入贷款,怎会出现房贷危机呢?

        我提出两个推论:其一,假若有消费信贷安排,一个人的消费水平由持久收入决定;否则仅由现期收入决定;其二,在消费信贷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持久收入,同时也决定于信贷杠杆率。

        举例解释:某人有100万元想购房,假定银行不提供房贷,显然,他此时只能购买100万的房产。现在假定有消费信贷,比如银行可提供50%的贷款,那么他用100万就可购买到2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2倍;而银行若提供90%的贷款,他用100万便可购买1000万的房产,杠杆率是10倍。信贷杠杆对刺激消费举足轻重。

        当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始作俑者就是过高的杠杆率。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需要提振消费,而提振消费,当然要有消费信贷的配合。但在扩大消费的同时,务必控制好信贷杠杆率。

        (《学习时报》4.7 王东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