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生象外是我国美学和文学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特征。东晋刘宋之际,宗炳即提出“澄怀味象”,以象指外物形象,象由此成为美学概念。唐代诗人王昌龄首创“意境”的名称,文学家刘禹锡在《董氏武陵记》一文中提出“境生象外”的论说,丰富和拓展了意境的审美观。
历代以来,我国书画家创作了不少蕴含境生象外的精品佳作。欣赏时,应注重两大要素,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先入乎其内,即画面的实境构成,指描写客观物象。由画面的实境所引发的境即虚境,它是抽象的,但又是能被感悟或激励人心的。在这种特定的虚境空间,不同素养的欣赏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评价。这就是“仁智各见”或“意随境高”与“境随意低”之说。
唐代李白以诗歌著名,其行书、草书不减古人,很有特点。如传世墨迹《上阳台诗》,《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词条评其:“字画尤飘逸,得无法之法,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赏其作品的字画、线条、结体、章法是欣赏者可以从其书作中视觉感知的,此为实境的“象”。进入虚境由此而产生想象、引发出一种拟人化的艺术“意象”,即飘逸、秀活、清淑乃具仙气。由一幅具有清新的气息的书作,竟能寻绎、感悟到如人清淑的呼吸,想象出如人活生生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艺术化境。
宋末画家郑思肖,尤精墨兰。他写兰疏花简叶、根不着土坡。人问其故、则曰:“土为番人夺,忍着耶?”传世代表作有《墨兰图》,作于元大德十年(1306)。作者以书法的笔意,写出兰叶与花蕾,形态简约而逼真,运笔刚劲挺拔,署款“所南翁”。赏其画面有一股清高孤傲、刚介自持、坚贞不屈的气节,流露出作者满腔悲愤的内心世界。当时,由于元兵入侵,造成宋亡,他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以示不忘宋室,故号“所南”。
郑氏爱国民族意识强烈,在他创作的《墨兰图》中,其表现的兰花已不是单纯的“兰花”物象了,而是一种意象,即郑氏的意中之花。此境界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精神、气节。故本是无情可言的“兰花”也催人泪下。此画作者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有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郑氏将兰花拟人化,借兰花来表述自己的心迹。
(《收藏鉴赏文集》沈耀明 福建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