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箩”是七八十年前天津习见的语词。语言学家谭汝为教授将其如此定义:宴会酒席吃剩下的菜,不同种类,都倒在一起,称为“折箩”。这里的“折”,属于动词,就是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所谓“箩”,即箩筐。“折箩”就是把酒席结束后的各种剩菜,集中倒入箩筐里的意思。
原来天津的习俗,无论喜庆寿筵都吃八大碗。八大碗一般指溜鱼片、炒虾仁、全家福、拆烩鸡、独面筋、四喜丸子、红烧肉、红烧鲤鱼等八道菜,都实实在在,菜量很足,一般都难吃到盆光碗净。
宴会结束后,有大量剩菜,伙计收拾桌面,把剩菜倒入箩筐,下面有个盆沥汤水。过去有的饭馆自己加工出售,称为“合菜”;有的是办喜寿事,有多桌剩菜,主家都倒在一起带回家,用大碗分装,送给左邻右舍,图个喜庆;有的是外人来挑购,就找路边道侧,热闹场合,摆设一口大锅,热煮“折箩”,前面摆放着矮矮的长桌条凳,桌上一摞菜碗,一个筷子桶,来人花一毛钱就能买一大勺“折箩”,装一大菜碗,拿出随身带着的干粮,热气腾腾地连吃带喝,即使冬天,也感到浑身发热。
上世纪40年代前后,天津劝业场附近就有一个卖“折箩”的摊,一次可容七八个顾客,大多是三轮车夫、挑担走街的小商贩和中学生。我就是一位常客,每周至少有两三次从家里带饼子或馒头,到“折箩”摊,花一毛钱,从滚开的大锅里盛一大碗“折箩”菜,吃得满头是汗。有时还带着铝锅,买两份带回家烩菜,真是价廉物美。有时还能在碗里夹到鱼虾和丸子。有一次,在“折箩”摊上,我夹到一缕像粉丝那样的菜肴,旁边一位小商贩告诉我说,这是鱼翅。我三年高中,一直光顾这家“折箩”摊,直到去北平辅仁大学求学为止。
(《旅津八十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来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