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王麻子”的历史轮回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1日   05 版)

        《京华春梦录》记载着老北京最热闹的几处庙会:“每旬三为土地庙,四为花市……九、十为隆福寺。”其中,隆福寺稳坐“诸市之冠”的位子。庙会是每月初九、初十才开的,但山门东侧角门以里却总有些常驻的日杂摊位,卖梳子、肥皂、假发、刀剪……东西不见得值钱,牌子却叫得响,篦梳店“金象张”、假发店“三合局”、卖猪胰子的“方竹林”,还有刀剪铺“王麻子”。

        据说当时住在安定门外黄寺外馆里的蒙古牧人最爱“王麻子”的小刀,每次光顾隆福寺都免不了买几把,带回他们草原上的家。刻在每把剪刀上的“王麻子”字样得以跟着驼队辗转口外、关外。农家耕织图中必然包括一把放在床头的“王麻子”牌“黑老虎”——黑色的夹钢剪子,也称民用一号剪,时刻准备在纳鞋底的过程中发挥威力。过去的鞋底都是用废布一层层粘成的,普通的小剪刀根本剪不动,“黑老虎”却能胜任——除了用料好之外,每把“黑老虎”的刃口上都会压出一道沟槽,以加强力度。

        “王麻子”的历史开始于清顺治八年(1651),山西商人王青山在南城开了家杂货铺,北京起名“万顺号”。和那些前店后厂“连家铺”式的京城老字号不同,“万顺号”只销不产,向崇文门外的铁匠铺收购刀剪。清中叶以后,以花市为中心的崇文门外地区出现了无数手工作坊,也有人称之为“五行八作”。整个南小市、北小市有设备技术的家庭开玉器、珐琅、料器作坊,条件不足的家庭参与制作“像生花”(即绒花、绢花)。做假花的需要剪刀,磨玉器的简易车床需要车刀,象牙雕刻需要凿刀。

        京城的手工业如此繁荣,工具自然也畅销。一些年后,王青山把他的杂货铺改成了刀剪铺,那些时常光顾的手工业者们送他一个绰号“王麻子”。到了清嘉庆年间,王青山的传人干脆合了“万顺号”的牌匾,挂起了“三代王麻子”的招牌。从此,那些收购来的刀剪也非得先打上“王麻子”不可,这样才能在铺面里出售,顾客凭这个记号享受售后服务——如磨剪子、磨刀,并防止鱼目混珠——因为总有“旺麻子”、“汪麻子”剪刀想沾名牌的光。

        公私合营后,崇外的64家刀剪加工作坊,在今天崇文门新世界的位置上成立了“王麻子”剪刀厂,“王麻子”从商号变成了制造厂。80年代后,是“王麻子”最辉煌的年代,全厂有近千名工人,每年制造500万把“黑老虎”。平均下来,每天都有1万多把装箱上车出厂,奔赴长江以北各省,长江以南则是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天下。当年刀剪行业里流传着一种说法:“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过不了长江,张小泉过不了黄河”。

        言犹在耳,“张小泉”进了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也衰落破产。如今,“王麻子”门外的沙阳路异常冷清,少有行人、车辆。附近的饭馆、五金商店也懒于“梳妆”,门脸破旧,这些店铺本来就是为剪刀厂而建,相当于配套设施。进入厂区,见路口竖起了摄影主体工作室的宣传牌,过去的厂房大半出租,留下继续生产的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01年,几位原剪刀厂员工注册了“万顺号”刀剪股份有限公司,用原剪刀厂的一个车间当厂房,产品交给栎昌,作其供货商。栎昌是过去剪刀厂的上级单位,掌握着“王麻子”的注册商标。栎昌的负责人说此后公司生产交给供货商完成,他们经营品牌。这和当年王青山从崇外铁匠铺里选购刀剪,在他认可的产品上郑重打上“王麻子”字样异曲同工。时隔200多年,历史转身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剪刀厂员工注册的“万顺号”是“王麻子”起家时用过的名字,经营模式也与其早期类似。

        (《北京地理·传世字号》中国旅游出版社 新京报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