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水浒》中的“失常行为”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01日   06 版)

        《水浒》的作者,对小说中的人在特别境遇中的“心性失常”,做了极出色的描摹。如第二十一回,写宋江杀阎婆惜,这是自来公认的《水浒》中的最出色的故事之一,其笔墨之妙,真可以叹绝了。

        此回的妙处在于宋江的心性,本不是要杀人的,本不要杀人的人,最后却又把人杀了,而被杀掉的这个人,又是与之共枕的“水也似的妙龄女子”。这自是一失错之举。

        宋江之杀婆惜,此一念之起,无非是在婆惜的过于咄咄逼人之下,宋江被迫得急了,而在二人抢夺招文袋时,袋子里的那把压衣刀又偏不巧拽出在席上,宋江抢了在手,直至此时,宋江的意中,也并无明确的杀人之念。可是,婆惜见宋江抢刀在手,偏又鬼使神差,喊叫了一声:“黑三郎杀人也!”只这一叫,叫醒了宋江,便将其所积之怒,一时激起,而杀之一念,亦如电光石火,顿生于心间;小说中写此云:“只这一声,提起宋江这个念头来。那一肚皮气,正没出处。婆惜却叫第二声时,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

        这一段文字真写得好,我以前读至此处,也忍不住在书边批了两字:“神手。”极佩服作者的手段。金圣叹在此处的批,则云:“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已深达十二因缘法也。”所谓“十二因缘”,是佛经中的说法,大意谓一切众生,皆本来清净,因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无数的造作,便生出诸烦恼;真所谓如水起波,一波才动,万波即随之。圣叹赞作者“深达十二因缘法”,是很正确的,只是说“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尚欠分疏。因为,此事的缘起,不仅为婆惜的一叫,在此之前,已有无数的因缘和合,造因于前,所以婆惜之死,已是“在劫难逃”,是必然和注定的了。

        在前一回,婆惜因通张文远,遂嫌宋江不中意,“宋江但若来时,只把言语伤他”,宋江已不悦在心;不过,“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也就不去上门了。在杀婆惜的这晚,宋江又受了一夜婆惜的冷遇,一肚子气,挨至五更起来,恨恨骂了句:“你这贱人好生无礼。”可见出宋江之极不平。婆惜却又不饶不让,回骂说:“你不羞这脸。”宋江固是阔大,也为此“忿那口气,便下楼来”,出了门,又“忿那口气没出处,一直要奔回下处”。也正因为怄了口气,才忘了那只惹祸的招文袋。而回来找那只袋子,婆惜又藏了不还,还威胁说什么“该一刀的罪犯”;不但可气可恼,更为要命的是,这也刺中了宋江的心病。宋江在此种情境之下,情绪波动,理性终于失衡,而平日的心性及操持,一时俱失,遂至意乱无主,却又被婆惜这一叫,勾起了杀心,而成此一“失措之事”。

        必须说明,只有写本无杀心的宋江杀人,才用得着这种“因缘法”,若是换了李逵,那就用不到这样了,因为杀人之于李逵,乃是家常的便饭,无须铺垫事势,只有在宋江,才是“失常的行为”。

        (《文汇报》8.23 王培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