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对自己说,不要再骗人了,不要再弹了。”10月13日晚,王府井教堂里奏响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弹奏它的就是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但是直到音乐会开场前,她还在说这样的话。她所说的“骗”,指的就是举办音乐会。“我水平还远远不够,不要再写我了。”采访过程中,这也是朱晓玫最常说的话。尽管她知道,有她出现的演出,从来都是一票难求,包括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这场演出。
演出前,看着台下坐得满满的观众,朱晓玫还在嘀咕:“我这样一个66岁的老太太弹琴,有什么好看的?”
确实,朱晓玫弹琴真是没什么好看的。钢琴前,她一身咖啡色的中式衣衫,浑身上下连花纹都没有。刘海齐眉,两侧头发略向内扣,她留着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学生头,除了一双眼睛盯着琴键,脸上甚至没有表情。
但是,就是这个朱晓玫,自从去年开始在香港、济南、上海等城市巡演,场场都会爆满。其中在上海站的音乐会门票48小时内售罄,加演一场的门票10分钟内被一抢而空。
乐迷们都知道,在法国高等音乐学院任教的朱晓玫,在国外极负盛名。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求学。在美国待了4年后,又前往巴黎,并在那里定居。
这个在法国寻找到平静感的朱晓玫,却让法国钢琴界不再平静。1990年,她的首场演奏会在巴黎圣朱利安教堂举行。法国人被她演奏的巴赫震惊,也被她身上谦和的东方气质吸引。
朱晓玫最早接触巴赫,是在张家口的劳改农场里。那时正值“文革”,出身不好的朱晓玫在插队。因为对钢琴有狂热的爱,她谎称要排练“样板戏”,从家里用煤车偷运来一架破烂的钢琴,还自制了几根钢丝来代替弦。寒冷的冬夜里,她找出巴赫钢琴曲中最复杂的五声部赋格弹奏。“当时只是为了让手暖和起来。”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曲子还有“暖心”功能,“一下让我平复下来,陪我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年过六旬的朱晓玫,虽然从国外火到了国内,但网上关于她的故事其实并不多。早在1990年前后,就有法国的唱片公司找她,说要给她录制CD。然而朱晓玫的第一反应却是:“不要在世界上留下我的痕迹。”“就像有句话所说的——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2007年,朱晓玫的自传《河流与她的秘密》法文版在巴黎出版,记录了她从张家口农场到美国、再到法国求学的经历。直到现在,这本书还没有出中文版。有中国乐迷问她什么时候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永远不会。”她一口否定,“我不想被人说我是拿故事博眼球。为什么一定要听故事呢?还是去听我的音乐吧。”
(《北京日报》10.14 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