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参加推翻满清政府的巾帼英雄除秋瑾烈士外,要首推女医生张竹君了。
张竹君,广东番禺人。她父亲曾做过清朝的三品京官,和新思想新风气接触较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便叫她投考美国长老会柔济医院所附设的夏葛女医学堂。
张竹君毕业后在广州开设诊所。不久,开设禔福医院和南福医院。1901年,在禔福、南福两医院各增建福音堂,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聚会教友,传教布道。渐渐进而议论时事,提倡新学,遂引起青年高级知识分子的注意,其中特别有关系的,是胡汉民、卢少岐、马君武三人。
与胡汉民共倡女权
胡汉民,原名衍鸿,少年家贫,刻苦攻读,十六岁课馆授徒,二十岁担任《岭海日报》编辑,二十三岁中举人。他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中,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曾在自己的大门口,贴着革命性的春联云:
文明新世界
独立大精神
张竹君知道了这副春联,便大为欣赏。同时,胡汉民对张竹君亦十分仰慕。
此时,《羊城日报》发表了一篇《驳女权论》的文章,是针对张竹君而发的,张竹君对此评论,认为荒谬之极。胡汉民遂起而应战,拥护女权,并对张竹君颂扬备至。张竹君的声望大为增高。因而胡张的关系又密切起来。
当时,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从南洋东渡留学,路经香港,有人详细述说胡汉民和张竹君的交往情形,陈璧君听完之后,别有会心,遂写一封长信给胡汉民。胡汉民连连摇头:“璧君真是荒唐!”
后来,钮先铭解释“荒唐”的意义,是说:“荒唐一词,大概是因为胡汉民在1903年就已经结婚了。”
与卢少岐青梅竹马
卢少岐是广东东莞富绅卢宾岐的儿子。卢家和张家是世交,张竹君对卢家全家都很熟悉,所以卢少岐和张竹君过从甚密,遂由普通友谊进而为情意绵绵的爱情。卢少岐对张竹君苦苦追求,张已有允许之意。
后卢少岐决心要到日本求学深造,但为家庭所阻。张竹君便资助他两百块钱,充当旅费和学费。卢家后来知道是张竹君资卢少岐出国,便对张竹君大为不满,颇有责难之词。张竹君不甘受卢家的责难,遂对卢少岐不通音信,日益疏远,没有结合之可能了。
马君武钦佩她
马君武原籍湖北蒲圻,寄籍广西桂林。1900年到广州,专学法文。由于到张竹君的福音堂听道,对张竹君的美艳和风度钦佩得五体投地。他的情书是用法文写的,词藻典丽,情感诚挚,张竹君大受感动,遂复函向他婉转说明,她不考虑婚姻问题,同时勉励马君武不要为婚姻所累,致力革命工作为上策。
初恋失败,马君武到日本留学。在东京,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向他征稿,他便写了一篇《张竹君传》,对张颂扬备至,文末还附诗一首,诗中有句云:“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
终身未嫁
辛亥武昌起义,张竹君组织了红十字会救伤队到武汉,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到十月初十,她因过度劳累,再加左手感染细菌,终于病倒。她病倒之后,想到伤患和队员需要被褥、寒衣、药品,遂决定抱病返回上海,继续奔走。
上海方面,早听说张竹君在战地的英勇事迹,在张园举行欢迎张竹君女士返沪大会,请她登台讲演。张竹君当天着戎装,穿长靴,在掌声如雷中登台报告。她说:
“我要告诉诸君,我穿的是革命军军服,我要脱离红十字会,改变我个人的方向。”
张竹君慷慨激昂地在大会中表明立场,要从军北伐。唯当时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张竹君自然也不必再到武汉从军北伐了。
民元以后,张竹君的朋友,都在民国政府中居大位,如胡汉民任大总统府秘书长,马君武也以实业部次长代理部务了。而张竹君绝不与他们往还,仍然住在上海,重理旧业,作医生,并继续为提高女权和社会事业而努力。钮先铭先生曾对她的老年加以叙述道:“张竹君至死坚持独身主义,她终身未嫁。晚年她收养了二十余名孤儿孤女,一律以亲生骨肉看待,一一将他们抚养长大成人,个个都有卓越的成就。”
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作风,实在可称为巾帼英雄。
(《民初名人的爱情》海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