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公立医院需瘦身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09日   06 版)

        在财政支出能力范围内,如果想实现公立医院严格意义上的公益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公立医院进行大幅瘦身。首先就是减少公立医院的数量,减到现在的1/3以下,财政就能对每家公立医院兜底了。

        本次医疗改革特别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义上的公益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可以帮助实现。

        记者: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反复出现,您认为根源是什么?

        刘国恩:最大的问题还是国家对自己要办什么样的公立医院不清楚,即公立医院的服务重点一直没有明确。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国家在行使职责、配置资源上就会出现问题——既想推进公益性,又想在医院收入等方面干预,这就打乱了改革部署,混淆了公立医院的职责,出现目前这种状况。

        记者:您认为公立医院的服务重点应该是什么?

        刘国恩:我认为国家之所以要办医院,就是社会办医有完不成的工作。比如目前一些地区医疗服务发展比较滞后,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低,靠社会办医照顾不到。再比如疫苗的研究和提供、特殊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医学生的培养、基础医学的研究等领域,往往公共性强,经济回报慢,可能要过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能收到回报,对社会办医的吸引力相对低。这些边缘的、贫穷的、公共性的、外部性的、基础性的领域,才是国家办医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民办医院做不了、不愿做,也没这个义务来做。

        记者:您认为接下来应该如何推进医疗改革?

        刘国恩:我们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覆盖97%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个制度普惠程度很高,在这个基础上国家还在推进大病医保。国家可以不强调办医主体,财政投入采取补需方的方式,让老百姓自己选择医疗服务方式,只要确保投入的钱不被浪费和贪污就好。

        国家也可以抓住部分公立医院改革,以保证公益性。由于财政能力有限,政府需要区分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的特点,把钱花在公立医院服务的重点领域。而且这些领域应该由政府公共财政全面兜底,即使“赔钱”也要做。非重点的就可以放下,靠动员社会力量办医来解决。

        (《中国青年报》6.1 周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