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

    根据地节庆中的领导人肖像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28日   05 版)

        领导人肖像使用的初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每逢节庆,边区政府和群众团体均会广泛使用领导人肖像。此时的领导人肖像既有国民党的,又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还有国际共产主义的,呈现出多元化的鲜明特征。

        1938年“五一”节,延安市各界召开纪念大会,一座用木板临时搭建起来的司令台,四周再用布包裹着,中间悬挂世界革命和中国抗战领袖的画像,孙中山像和蒋介石像赫然在列。这是中共在节庆中公开悬挂孙中山像和蒋介石像的较早事例。此后,渐趋形成固定的“孙中山像+蒋介石像”的使用模式。

        此外,宋庆龄肖像也被引进中共根据地,被作为中国妇女的典范和象征加以使用。较有意思的是,曾是中国国民党重要领导人汪精卫的肖像,被作为挞伐对象加以使用。1941年“七七”纪念日,晋西北军政民各界举行纪念大会暨抗战殉国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专门制作汪精卫及其夫人陈璧君的跪像,摆放在烈士纪念碑前,象征着向死难烈士请罪的意涵。

        与此同时,我们在节庆活动中并没有忘记使用自身领导人肖像。值得关注的是,朱德像在太行根据地被使用的频率较高。但是在具有民族或国家意义的节庆活动中,毛泽东像的使用频率最高,且作为中共层面的象征悬挂序列上处于国民党领导人像后,形成“孙中山像+蒋介石像+毛泽东像”的使用模式。

        根据地节庆活动中也时常使用国际共产主义领导人肖像,主要有马克思像、恩格斯像、列宁像和斯大林像。使用时,主要集中在苏联的“十月革命”和中共的“七一”这两个纪念日,在顺序排位上总是置于中共领袖像前。

        领导人肖像使用的深入

        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深入,中共一方面不得不应对来自敌方和政治对手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自身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此种政治情势下,中共节庆中开始有意识地凸显自我政权,有选择性地使用领导人肖像。

        此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孙中山像除了与孙中山相关的纪念日外,被限于在具有国家象征意涵的“双十节”和具有统一战线、民族意义的纪念日上,如“九一八”“七七”等纪念日。

        蒋介石像弱化更为明显,不仅使用次数锐减,还仅限于具有国际视野的庆祝活动。国共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像时常出现在解放区节庆活动中,是边区政府、群众团体戏谑、泄愤和挞伐的对象。

        与此同时,国际共产主义领导人肖像在中共节庆活动中的使用频次减少,主要以斯大林像为主,使用方法较单一,总是与中共领导人肖像一起。

        伴随着中国国民党、国际共产主义等领导人肖像的弱化,中共各根据地在节庆活动中突出使用以“毛泽东像+朱德像”为核心的固定模式。毛泽东像处于核心位置,成为根据地政权的最高象征,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根据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毛泽东像”的畅销与管理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抗日根据地实施了翻天覆地的政治改革。面对种种实惠,感恩毛泽东成为乡村节庆生活中一道特殊的生活风景,他们没有机会亲见毛泽东,便借助“毛泽东像”表达情意。

        1946年“七一”节,山西长治小河村的村干部从城里买来一卷毛主席木刻像,在村公所挂起来。因为经历反奸、减租、翻身的群众都非常遗憾没有见过“毛泽东像”,全村男女老少很快挤满了村公所,有的默默敬礼,有的拍手欢呼,甚至有的跪在地上叩头。

        在乡村民众心目中,“毛泽东像”不仅是敬仰中共政治领袖的表达,更具有神灵般的地位。正如河南济源的一位翻身民众所言:“敬泥像敬了几辈子,辈辈穷,今年有了土地、房屋,这是毛主席送来的,我看请毛主席坐在咱的神位上去吧!”基于此种心理需求,“毛泽东像”走上乡村家庭供奉神灵的龛桌,成为春节期间最为畅销的像。

        “毛泽东像”畅销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技术粗糙的画像。这些画像的最大问题是毛泽东容颜印制不清,一位民众讲述:“要是上边没有‘毛主席’三个字,谁也不会认成这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

        粗劣低质的“毛泽东像”不单纯是对领袖形象的亵渎,更是对中共政权威严性的损害。因此,中共开始制定、颁布相关规定,统一管理、规范领袖像。不管怎样,较于印制质量,“毛泽东像”在乡村社会中神圣的地位,无疑是中共政权获取乡村民众政治认同的一种表征。

        (《北京青年报》3.24 李军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