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初老症≠未老先衰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13日   03 版)

        “初老症50条症状”在网络上的广泛流传,引发一些年轻人的共鸣,很多30岁上下的年轻人据此把自己划入了“初老族”。

        心理学中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知功能退化、记忆力退化,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量表)和严格的诊断标准,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很难得出结论。“初老症”50条症状中体现出的变化,比如“不再认识新朋友”是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不愿改变习惯”是因为习惯经过长时间的形成已经被机体适应;“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不是落伍,而是不再追星,不再看偶像剧;“对于星座、运势、紫微斗数、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褪去了“幼稚”的外衣。

        初老症其实不是“初老”,而是“初成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至50岁被称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迫切渴望关怀下一代,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希望能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这正是一个人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

        初老症并不等同于未老先衰。初老症除了生理上发生了衰退,主要表现为年纪轻轻便没有了朝气,有了老年人的沧桑和成熟。这绝非正常现象,“成熟”的“度”要与年龄相匹配才正常。而这种不正常的过度成熟不仅源自竞争激烈的环境、营养缺失或过度、不良生活习惯、身体功能衰退等客观因素,还源自现代人对真我的压抑、价值感与安全感的缺失。按照生理规律,3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处于精力、体力最巅峰的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生活热情退却的“初老症”,根源还是在于压力太大。

        初老症更偏重于心理的衰老,面对各种初老症的症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释放不良情绪。

        (《今晚报》12.5 陈志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