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太平轮沉船事件回放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13日   05 版)

        超载严重

        太平轮原是二战期间美国太平船坞公司的一艘运输货轮,载重量2050吨。1948年7月14日,浙江“中联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租下了太平轮,开始航行于上海、基隆两地。

        辽沈战役以后,前往台湾的船票一票难求。1949年1月27日,是太平轮在年关前的最后一班船。原本有效卖出的船票是508张,但实际上船旅客超过千人。

        太平轮原定的起程时间是上午,后来又改到下午两点,可是开船前,货物仍然源源不断地往船上运,直到下午四点半才开航。经证实,船上装载了包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东南日报社全套印刷设备、纸张及相关资料100多吨,钢条600吨。

        据卢超回忆:1月27日,他送侄儿登上太平轮到台湾读书,午后又送食物上船。“那时候甲板与码头齐平,以前我上船得由梯子上船,而这次竟是抬脚即可上船。”可见太平轮吃水程度。生还者葛克也提及,“全船无一空地,非货即人,因此加速下沉”。

        船员大意

        此前的1949年1月5日,淞沪警备司令部发布一条水上宵禁令:每日下午18时至翌日上午6时之间禁航。为了在此时间前驶出吴淞口,“太平轮”开足马力,加大航速。冬日天暗得早,大船出港本应点灯,但是时局紧张,行驶在吴淞江口的大小船只都不鸣笛、不点灯。

        据生还者之一、太平轮上的厨师张顺来说:“看到船上大副、二副们,当天晚上喝酒赌钱。船行出吴淞口,海象极佳,无风、无雨,也无雾。”

        过了戒严区,迎面而来的是从基隆开出的建元轮,满载着木材和煤炭。1月27日23点45分,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北纬30.25度、东经122度处的白节山三角航道上,都是熄灯急驶的两艘船呈丁字形碰撞!吨位较小的建元轮被拦腰一撞,5分钟后即沉没。建元轮有120名船员,据生还者后来回忆,有一些船员立即跳到太平轮上。起初太平轮安然无恙,可是没多久,船体开始进水。许多尚在睡梦中的旅客,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命丧海底。

        生还者徐志浩描述:“太平轮大副当天已喝醉,交由三副掌舵,三副忘记调舵,等发现建元轮迎面而来,提醒挂灯鸣笛已经来不及。”

        遇难人数

        因当时许多政界要员和商界名流急于向台湾转移,太平轮上也乘载了很多名人商贾,千人以上葬身海底,一时成了台海两岸的大新闻。

        事后,中联公司委托招商局所有的轮船、飞机,前往出事现场搜救。

        按照当时的官方说法,被救起的生还者有36名,其中旅客28人,船员6人,另有“建元轮”上的2人,他们由澳大利亚军舰“华尔蒙哥号”救起。但据2月2日《台湾新生报》和2月3日《中华日报》报道,除了被军舰搭救的人员外,还有三名旅客脱险。2月17日,《大公报》刊登了徐志浩的文章,并注明徐志浩是自行脱难,不在官方生还者名单之列。而太平轮遇难人数,至今仍没有定论。

        公司倒闭

        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一篇名为《我家的铁达尼号》一文中,提及太平轮的投保问题:“爸爸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太平轮沉没的原因,只提过当时他们公司所拥有的每一艘轮船,一律都向欧洲保险公司投保。唯独太平轮启用前,因为上海一位好友自己开了保险公司,为了捧好友的场,就把手上最大的这艘太平轮,让好友的公司承保。太平轮一出事,爸爸好友的这家保险公司,立刻宣布倒闭。所有赔偿,由轮船公司自己负担。”

        中联公司是由一群宁波同乡集资兴办的轮船航运公司,总经理周曹裔原来从事茶叶买卖。蔡康永的父亲蔡天铎是股东之一。

        太平轮沉没后,受难家属分别在两岸展开赔偿诉讼。因保险公司恶意潜逃,中联公司担负起全部赔偿金额,在股东多半四散的情况下,由总经理周曹裔扛下大部分赔偿重责。

        1950年,中联公司以华联轮、安联轮抵押给台湾银行贷款,作为太平轮事件赔款使用。即使这样,太平轮罹难家属拿到的赔款依然少得可怜。

        打捞成空

        长久以来,太平轮是条黄金船的传言不断。

        2010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舟山工作站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在白节山海域、水深55米的海底,发现太平轮的踪迹。事实上,早在船难发生后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及80年代初,官方就已经着手制订打捞计划。但因舟山群岛海域水流湍急,潜水难度很大,加之打捞经费接近天文数字,最终作罢。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3期 解宏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