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豆汤事件’,70家企业都有问题,总计罚款平均下来,每家不到8万元。”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康说出这个数据,让在场的李克强总理非常惊讶。3月5日,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小组讨论会上,王小康再提此事:某个省份对超生的家庭罚款80万元,可企业违法排污罚款还不到8万元。
其实,罚违法排污企业几万元,已很不容易了。一些地方为了GDP,对违法排污基本不闻不问,只有舆论曝光、上级督办后,才会给点象征性处罚。
环境执法对排污处罚不力,有人认为是法律不“给力”。不过即使按目前环境法规,有多少地方是把法律赋予的权力用足用好的?把河流污染成“红豆汤”“牛奶河”,有多少地方进行了依规重罚?
可见,对排污处罚不力,阻碍不在法律,而在治污决心。不对地方官员治污失职、渎职追责,恐怕改变不了环保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此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也显示了治污决心,下一步,无疑应快马加鞭,就机制完善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来。
(《新京报》3.7 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