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国民阅读率的确很低,调查显示,2012年18岁至70岁公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39本,电子书阅读量2.35本,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现状不是没文化的人不读书,而是“读书人不读书”。若翻历史旧账,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阅读的兴趣根本没机会点燃;而在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里缺乏阅读榜样,学校里分数指挥棒也让他们更关注做题技巧而看不到阅读的好处。再加上这个时代娱乐业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出现,繁复的娱乐生活和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侵占了大部分空闲时间,“静下来读一本书”被排到时间表的最末端。阅读兴趣与习惯的丧失是重新推动国民阅读的最大障碍。
要扫清这一障碍,根子还是要重新培养国民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儿童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家庭的合力。政府要尽力保障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这是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治本之策,唯此基础上,学校和家庭才有空间施展拳脚加以引导。
同时,政府还应着力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香港相比,内地的公共文化服务非常匮乏。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拥有77间公共图书馆,而且服务很到位:借书可以去图书馆,还可以预约坐等送书上门;还书可以去任意一家图书馆,或者把书放到设于地铁中转站的还书箱。便利的服务背后是高效的利用率,香港图书馆的登记读者约400万人,相当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登记读者。
阅读的价值无需赘述,阅读与碎片化信息浏览的区别也无需赘述,前者让人沉静、沉淀,而这正是浮躁时代所稀缺的品质,也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所需要的品质。历史的断裂已经形成,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一点点地弥补。
(《经济观察报》3.10 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