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色彩诗学 王家平在2011年第5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说,统计显示:鲁迅小说与散文诗中的色彩表达基本保持一致;黑、白、红色系的色彩词汇使用频率普遍偏高;散文诗中红色系的色彩词汇使用频率远比小说要高。黑色基调使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单纯而深刻。白色为作品打上浓重的冷色调,却不流于哲学玄虚。在鲁迅的“红色”想象中,一方面是复归民族主题文化心理结构的共感认知,另一方面是此基础上的自我创造。作为一种艺术符号,黑、白、红的色彩表达中暗含作家的生命体验及民族审美文化的密码。
从多元融合、互化与汉化到中华民族认同 徐杰舜在2011年第10期《学术探索》上说,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民族或族群的崛起就是多源和多元的。周王朝各族间的通婚、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化融合和后来的秦朝大统一政策标志着华夏民族经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第二阶段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第三阶段则转向中华民族认同。鸦片战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华夷之辩”民族观和“天下为家”的国家观,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使人们接受了现代民族的概念,甲午战争激活了全体国民的中华民族意识,五四运动升华了国民的中华民族意识,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全面高涨,这些演变勾勒出民族大趋势向中华民族认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