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中国城市的“象天法地”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23日   06 版)

        北京文化,从来就包括皇城文化和平民文化。清代时,因戏园子这些娱乐场所不准建在皇城里,使得天桥一带的南城成了当年老北京最高端的商业区。无论是戏园子,还是卖字画古玩的商铺,或者饭馆、旅店,这里都最多,也最高档。在我看来,南城的市井文化,才是真正的老北京文化,而这份历史文脉和文化生态却在后来的城市改造中,慢慢地丧失掉。

        其实,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之源来自儒家。儒家对城市的理解核心是“礼”,所以讲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及经纬分明。这在北京城表现得最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视的就是人与天地的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李约瑟认为在中国,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散布田间的住宅,都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宇宙交流的图景,充满了对于方向、节令、五行和星宿的象征意味。这种城市的建筑精神,就是从先秦就有的“象天法地”的思想。《吴越春秋》中说:“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这种“象天法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儒家对天、地、人之间精神之源的认知。如《周易》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表现的不仅是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也包含对自然的理解和顺应。

        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如何让城市重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回归,应当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今天中国城市文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2.18 叶匡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