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媒体偶然发现,今年95岁的史学大师刘起釪或许会在南京市郊一所养老院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默默无闻地结束一生(参见3月10日《文摘报》6版)。
有人说,刘起釪境况堪忧,最重要的原因是“学问终是差了一点火候,若是跻身大师之列,恐怕就不至于如此落魄了。”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等学者很清楚,此言差矣。
周振鹤回忆起一件往事:周振鹤的恩师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全国社会科学学科中,他是当时惟一的一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谭其骧因病住进华东医院。“谭先生已是很有名的学者了,享受一定的级别和待遇,但他住院所需的护理费和营养费超出了他的退休工资。谭先生无力负担这笔费用,但又没有官衔和级别,不能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周振鹤告诉记者,后来多亏《文汇报》记者施宣圆先生为谭老写文章、奔走呼吁,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最后免去了谭其骧的住院护理等费用。
如谭其骧这样的一流名家,尚被“级别”所限,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其遭遇也就不难理解。
“做学问,大量的研究人员到头来终难免‘普通’,但学问做不出头,面临的结局就是这么残酷。”沪上一位执教于名牌大学的学者直言,高校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近年来越来越盛,个中原因不难理解:有了实实在在的“级别”,就能享有对等的福利和待遇。
(《文汇报》3.10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