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报道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慢教育

    邓茗文 《 留学 》( 2013年12月05日)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经常收集、阅读国外的教育研究报告。他总结出了一套“慢教育”理念:“有的教师想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捷径,实际上,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捷径,该走弯路的时候必须得走,走了弯路才知道直路是什么样的。”他提出“教育要慢一些,培养不走捷径的人”。

        以数学基础进行分班

        “我们一定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去设计孩子的今天。童年不能重复,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现在小学当中还有这样的培育,只有分数、一味激励吃苦耐劳、淑女教育、绅士教育等,这些方式合适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我的观点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孩子,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未来,而忽视孩子的现在。”

        在刘飞的教育思维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只有认识、了解这些不一样,才可能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探讨出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而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才能实现现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这种思维落到教育理念上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回归人性本源。

        他在第八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谈到,教师应该首先摸清他教授的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加工过程,表现出对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知觉动作、推理能力、自我监控等能力。只有采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在教育实践的探索上,刘飞正在芳草地小范围推广“走班制”。芳草地国际部是以数学基础来分班,然后英语课、语文课打破班级、年级的划分实施走班。具体做法是,学校将每门课的相应课程列出来,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然后根据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课。这样,同一时间、不同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享受到不同的英语、语文课堂,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经过个性化教育实践,“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再是等着老师来问,他们的思维明显动起来,思维深度、广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什么只有“芳草地”三个字写法不同?

        在谈到对教育的理解时,他提到:“我看到美国的一份材料谈到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中一点谈到要培养不走捷径的人,这一点我特别认同。老祖宗早就说过‘欲速则不达’,但实际上真正理解欲速则不达、真正能够不走捷径,这样的人不多。”

        他看到国外的一些做法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好处,于是在实践中也开始探索本校化的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刘飞说:“我们把芳草地看作地球村,不管是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为了使孩子更具国际视野,我们在课程建构上下了功夫。”比如,开设地球主题探索课程。

        这个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是让孩子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综合素质,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国际化的办学特色。课程内容包括六个主题,即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哪里、多彩的世界和唯一的地球。

        比如在“我爱芳草地”这个主题下,学生要去观察芳草地的校园景观,提出发现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有学生把校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为什么石头上的校名中,‘芳草地’三个字与其他字字形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对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史料进行收集、研究,发现原来“芳草地”这三个字来自著名教育家韩作黎为学校题写的“芳草地小学”,学校改名后,只保留了“芳草地”三个字的原字体。

        接着孩子还会思考“韩作黎是谁”,“为什么他会为学校题写‘芳草地小学’”,经过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孩子会知道这其中的历史和故事。还有学生会提出“这是一块什么石头”、“这块石头是哪里来的”、“怎么开采的”、“这块石头有多重”等,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一小块这个石头的样本帮助其探索,学生要综合运用地理、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来为问题找到答案。

        “人文、数学、物理知识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用到,达到多学科的融合。这样学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借助这样的探索,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孩子有了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探究、实践的机会,使孩子有了更宽广的视野。”谈到这个课程的细节时,刘飞两眼放光,“这样的整体课程建设,能够使培养的孩子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这是孩子最需要具备的素养,对其将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都非常有好处。”

        “不追分的家长比我们更懂教育”

        在刘飞的眼中,所谓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每天都是背着书包高兴地去学校,然后带着笑容回到家里。学校主要培养学生形成好习惯,培养他们对各个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各项活动,将来当他们回首童年的时候,可以微笑而轻松。

        虽然刘飞认为成绩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但也承认学校是需要追分的。“因为毕竟有评价在里头,但如果评价是科学的那么它将引领发展,如果评价本身不太科学,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并且,他认为过于追求分数,是一个双向增加成本,但实际意义有限的事。

        “我不希望老师过于追分。老师要把学生成绩从95分提到100分,他可能要额外付出30%的努力,但同时孩子要付出的会更多。”刘飞笑着说,“我觉得,有时候家长比我们懂教育,因为家长不追分,而学校还在追分。至少在我们学校这个家长群体中,对孩子将来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或在学校考了多少分。”

        在刘飞的这种理念下,芳草地在避免学校形成过强地追分冲动上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综合实践课上实行学分制。“所有的孩子都要拿到综合实践的学分,拿到这个学分今年的学业就才算通过。”实行学分制是为了让学生在没有分数压力的环境下开展学习、实践,但完全放弃评价对孩子学习也是不利的,“如果评价跟不上,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学分能使孩子把课程既作为探究又是一项任务。”刘飞补充道。这个课程目前已经放到网上,其他学校、地区或者国家有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进入网站看到这个课程的进展。刘飞是想把这个课程做成受众面更大的网络探索课程。

        从小学开始参演戏剧

        据刘飞介绍,芳草地国际部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学生,中国部的学生有近900名,招收外籍孩子多的时候中外学生的比例能达到1︰1。目前,外籍学生与中国学生是分班组织的,但在有的课程上是混班的,比如科学课、艺术课。“大范围推进还有个渐进的过程,混班制已经列入教育计划”,芳草地的计划是要在体科艺课程上,中外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进行学习,让中外孩子互为资源,感受彼此的文化,促进综合发展。

        尽管是国际学校,芳草地采用的仍然是中国的课程,“基础教育用中国的教材会更有优势,系统性、科学性更强。国际部用中国教材,这也是芳草地国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谈到中国的基础教育时,作为小学校长的刘飞很有自信。而为了使国际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课程,芳草地在教材的使用上实行了“基于国际理解教育下的本校教材开发”,共开发了11本芳草地版教材。

        为了让中外学生在芳草园里更好地融合,也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学校在景观建设的时候,向学生们提出征集书写“你好”二字,“最后征集到22种文字的‘你好’,然后就用孩子的笔迹,用不锈钢雕在墙上。”刘飞热烈地介绍说,“然后,学生转变成老师,站在‘你好墙’前,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教其他孩子学说‘你好’,一句简单的问候,这里就成了语言角、友好角落,各国小朋友在一起活动的角落了。”如今这个“你好墙”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国际化教育的探索中,芳草地还在外语学习中引入了非常西式的戏剧课。学校专门聘请戏剧专业外教,通过中外教师联合执教,帮助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在了解经典戏剧的同时体验原汁原味的英文戏剧课。为了使学生都参与到戏剧课教学中,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经典戏剧,如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小美人鱼、爱丽丝漫游仙境等。每个孩子都能高兴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剧本和角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

        “芳草地中国部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有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完成一整部剧的演出。是真正的登台表演而不是跑龙套。”刘飞介绍道,“每幕剧一般都在40分钟以上。剧本有的是本校老师编写,有的是通过游学由老师和学生从国外带回来再改编而成。学生全部用纯正的英语来表演。”这个课程在学校非常受学生欢迎。除了英语老师把英语课上成戏剧课外,还有音乐老师把音乐课上成戏剧课,然后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教师的跨学科意识非常强,反过来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特别高。”刘飞对学校老师这种自我要求,提升课程品质的做法非常满意。

        在中外孩子共同生活的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扩大国际视野,学会理解包容,树立全球意识,是国际化教育的根本。说到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体现育人的国际意识和视野,是否体现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等国际精神,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标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