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关于“百戏之母”

    作者:郑培凯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4日 15版)

        【说文谈史】

        时常听人讲,昆曲是“百戏之母”或“百戏之祖”,我总是感到无限困惑,不知道他们泛称的“百戏”是什么?百戏生成在什么时代,昆曲又出现在什么时代,昆曲为什么可以是百戏的母亲或祖宗?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中,百戏一般指的是秦汉以来流行的娱乐杂耍,不但有汉族擅长的歌舞杂技,如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吞刀、吐火、跳丸、寻幢、角抵、走索,也可能有西域传来的魔幻法术。那么,它们和昆曲有什么关系?昆曲凭什么可以成为百戏“之母”或“之祖”?

        就有人解释,他们所说的“百戏”,不是一般历史认知的“百戏”,而是字随口顺的“百戏”,意思是“各种各样的地方戏”,也就是现在流行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地方戏曲。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或“百戏之祖”,是说昆曲是中国各地不同剧种的祖宗,一切地方戏曲都源自昆曲。问题是,昆曲的出现,真的早于各种地方戏曲吗?各地的不同剧种真的源自昆曲吗?当然不是。

        明代中叶陆容《菽园杂记》卷十记载:“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弟子’,虽良家子不耻为之。”这里说的海盐戏、余姚戏、慈溪戏、黄岩戏、永嘉戏,都源自宋元以来的南戏传统,而非昆曲的支裔。祝允明、徐渭、魏良辅都提到,昆山腔出现的时候,还流行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杭州腔之类。明末苏州度曲大家沈宠绥的《度曲须知》则指出:“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我们不要忘了,这些文人学者都是江浙人,记载的数据主要是江南一带流行的戏曲声腔。宋元南戏的发展并不仅限于江南地区,地方唱腔也不止是从江浙一带流行到两京、两湖。南戏从温州向外扩散,也对南方的福建与广东产生影响,出现了福建的莆仙戏、泉州梨园戏。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现了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喈)》《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更清楚地显示了南戏发展的脉络,几乎无远弗届,它才是明清以来各处地方剧种的主要源头。而昆曲作为舞台演出的戏曲形式,也是由南戏派生出来的。南戏发展所派生的支裔很多,它们都是昆曲的伯叔兄弟,而非儿孙。

        说到昆曲的出现,有朋友写过研究文章,说昆曲古已有之。虽然没有古到秦汉时代,但在元朝的时候,昆山地区出现了会唱南曲的顾坚。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中,有这么一段:“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仲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着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这里说到的顾仲瑛,大概就是顾瑛。根据昆山的地方志,他建有玉山草堂,聚集了一批文人雅士唱和诗词,家中盛有声伎,征歌选舞。假如我们认为以昆山的地方声腔唱南曲就是昆山腔,那么昆山腔的确在元代便已传唱。晚明的《泾林续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见昆山的百岁老人周寿谊,问过昆山唱曲的情况:“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听说昆山腔唱来悦耳,可见元末苏州地区已经流行昆山腔了。至于百岁老人会不会唱,唱出来是什么味道,也不必细究了。

        然而,元末明初流行的昆山腔,与今天在舞台上演出的昆曲是什么关系?早期的昆山腔是不是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四功五法的昆曲,是不是在笛声悠扬之中展现优雅的眼神与舞步,挥洒飘逸的水袖,以细腻婉转的水磨调唱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中国戏曲表演的最高典范?当然不是。

        蒋星煜在《中国戏曲史钩沉》中溯源昆山腔,指出早期昆山腔是地方土腔,没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指出嘉靖年间还流行北曲,在万历年间转为南曲,先是流行细腻婉转、使用官话的海盐腔,到了万历后期,“今又有昆山,较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士大夫禀心房之精,靡然从好。”他所说的昆山腔,其实是魏良辅改革创制的昆腔水磨调,不再是早期的昆山土腔了。可以见到,先有元末明初玉山雅集汇聚了文人与歌伎的陶冶,经过嘉靖年间大音乐家魏良辅及其乐友融合南北曲,创制出昆曲水磨调,到万历后期受到江南文士的雅爱,才使得昆曲独占鳌头,传承有序,直到今天依然是优美动听的戏曲典范。文人墨客撰写的传奇,配合昆曲水磨调的腔调,结合了典雅的文辞与美妙的音乐,才有了今天在舞台上“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昆曲表演艺术。

        因此,我们今天说的昆曲,其实不是明代中叶以前的昆山土腔,而是结合了戏曲文学与昆曲水磨调的双重经典,再通过四功五法冶炼的舞台表演,成就了中国戏曲的高雅典范。这也清楚解释了,为什么昆曲不是“百戏之母”,更不是“百戏之祖”。

        那么,作为戏曲典范的昆曲是什么呢?我称之为“百戏之模”,因为它提供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典范,可以作为所有地方戏种的模范。

        (作者:郑培凯,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