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长洲岛最美的季节,鲜花盛开,一片葱郁。到达广州的第二天,我们便去了长洲岛。这里属于黄埔区,是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状狭长,故名长洲岛。长洲岛值得看的历史文化古迹颇多,如巴斯楼、南海神庙、曾氏大宗祠等。
广州是一座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城市。早在1400年前,建于长洲岛的黄埔港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来自海内外的商船频繁出入,华夷互市,万方辐辏,船声浆影,车马喧阗。坐落在珠海出海口的南海神庙便是当年的历史见证之一。该庙始建于隋朝,又称波罗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规模最大的海神庙,被誉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为了祈求航船平安,历代官方和民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典,其中每年农历三月的祭祀海神传统被称为“波罗诞”,仪式盛大,沿传至今。
据当地朋友介绍,黄埔最早名为凤浦,来往贸易的外国人发音不准,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凤浦便成了黄埔,凤浦码头也改名为黄埔码头。众所周知,广州十三行在清代相当有名,那是一口通商时代的产物。很多人把十三行误作十三个商行,实则不然。据当地人介绍,十三行原为地名。一口通商时代,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对外贸易的商行,由于半官半商的垄断性质,产生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富豪,其中著名的商行多达数十家之多。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陈列了许多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珍贵实物,银器、瓷器、油画、照片、文稿等,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珍品由海外华人斥巨资从英国等地的拍卖行购回转赠博物馆。从这些展品不难看出当年十三行贸易的繁华以及十三行商人生活的开放和奢华。作为牙行,十三行主要是对外交易的办公地点,真正的货运都集中于黄埔码头,舟楫往来,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由这里运往欧美等国,而外洋的纺织品和五金商品也由这里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黄埔港东移至长洲岛,因此长洲岛亦有黄埔岛之称。此后,几经变迁,黄埔港迁至与长洲岛隔江相望的珠江北岸。而今,黄埔港发展迅猛,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名列前茅的大港口之一。
前往长洲岛,黄埔军校不能不去。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期间创办的著名军校。军校大门坐南朝北,面临珠江。校门为两柱牌坊式欧陆造型,顶部为三角形,两边辅以葫芦状柱头。校内建筑为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布局为四进三路,砖木结构,内有走马楼、四合院,楼房以回廊相通,分别设有总理室、校长室和党代表室等各种机构,还有学生宿舍、饭堂、会议室、大礼堂等设施,陈设简朴,井然有致。
通往中心校区的走廊两旁摆放着几个硕大的木桶,有一人多高。原以为是防火之用,听介绍方知除了消防,更重要的是饮用。那时师生喝的都是珠江水,每天清晨,四五十名挑夫从珠江挑水储满水缸,供日常之需。在周恩来的办公室,我们驻足良久。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中山舰事件后,他曾遭到蒋介石的软禁,后来他前往南昌领导了著名的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二楼的学生宿舍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床铺,床挨着床,相互之间,空间很小,床面狭窄,被褥单薄,虽然条件简陋,但内务整洁,一看便知训练有素。想到那些身经百战的名将曾在这里度过一个个白天黑夜,肃然起敬。
黄埔军校除了主校外,还在武汉、南京、成都等地设有分校,其中武汉分校最为有名。该分校是北伐军光复武汉后成立的,规模不亚于黄埔主校。从这里走出了八位解放军高级将领,其中有元帅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等。女兵队中还有抗日英雄赵一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12月11日,由武汉分校改编的第四军教导团,在广州赤卫队和其他革命力量的配合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长洲岛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而今这个传奇仍在书写。今天的黄埔开发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到1280亿元。一些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汇聚了先进的人才和高科技创新能力,处处充满活力。离开黄埔前,朋友特地让我们体验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我先前只是在媒体上看过有关报道,没想到在这里它已经走入百姓的生活。此车与一般出租车不同的是,车顶上安装了由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组成的传感器。打车时通过手机平台呼叫,开车时无须驾驶员,通过智能同步进行操作。坐上车后,只要发出指令,它便按照最佳路线开始行驶,遇到行人和障碍会提前预判,自动避让,还能准确地识别红绿灯,车速根据交通状况可达40至60迈。即使通过行人稠密的闹市,它也能自如行驶,甚至比人工驾驶更为安全。据说现在广州已拥有数百辆这样的出租车,目前营运范围主要在黄埔区,等条件成熟就会向全市推广。
科技改变生活,新的传奇在不断书写。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更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