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用客观理性的态度观察生活

    作者:袁新文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06版)

        作为20世纪标志性的作家,柳青给我们留下很多财富,他的作品、情怀、人格、精神都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在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文艺创作势头令人欣慰,统计表和成绩单看上去有很多亮点,作品数量之大令人惊叹。可是这些文字、这些作品有多少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艺大家在哪里?经典作品在哪里?与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何时出现?正在成为整个文艺界乃至整个民族的焦虑。

        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作家柳青不仅在皇甫村深入生活十四年,而且是身入、心入、情入。他不仅以农民的身份体验生活、感知生活,而且以作家的头脑研究生活、剖析生活,他常说,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能变成匠人。1960年8月10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谈谈生活创作态度》指出,作家应该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拿显微镜。他形象地说明了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也就是说,他虽然深入生活,但也能跳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宽的视野来研究生活。

        不仅如此,他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干预生活,看到农民的耕牛生病死亡,他为农民编写了耕畜饲养三字经,被农民广为传诵;他调研了陕北的土壤特质,写出《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反思精品焦虑的根源,探索打造精品之道,令人深深感到当今文坛、艺坛稀缺的正是柳青创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呼唤《创业史》这样的精品力作,同时也呼唤创作《创业史》的原动力——柳青的创作精神。

        (作者:袁新文,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