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近些年,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繁荣期,各个领域成果丰厚。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全球化市场文化产品流通,原创性总体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制约着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美好愿景。追逐点击量、收视率、高利润让不少文化经济主体或文艺创作人员过度依赖同质化的内容生产,不仅损害了原创作品的权益,更导致当前文化事业、产业出现一股浮躁风气。因此,对原创性加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有了原创性,才能够反映出文艺作品的时代高度和活力水平,才能够保存、传播、激发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
原创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艺术创作也面临着“水涨船高”的要求。但由于艺术创作本身具有惰性,为了事半功倍,为了收回成本,为了促成利润最大化,为了走捷径、成大名,不少艺术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模仿、抄袭等问题。这必然阻碍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陷入僵局。而原创则有助于时下艺术创作摆脱趋同性,肃正艺术创作的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步入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轨道。
文艺作品有了原创性,才能从过去与现在的经验中发现历史的走向、未来的愿景。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北上》,立足当下,回溯历史,以雄浑开阔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视角,书写了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几个家族之间的岁月沉浮。作者徐则臣通过四年的潜心创作,以文溯流,跨越大运河的空间界限,穿越上百年的时间维度,以小见大,描绘了大运河历经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世纪变迁的精神图谱,透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实为当下艺术原创的精品。
文艺作品有了原创性,才能敏锐地发现当下时代正在发生的种种新现象。例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歌剧《呦呦鹿鸣》,聚焦时代热点,敏锐探索时代新事,以主角阐述内心独白的形式,讲述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故事。这部舞台剧作品,题材新、手法新,以现实为素材,宣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以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屠呦呦对事业、家人、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现实主义创作序列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一部原创文艺精品。
更重要的是,有了原创性,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例如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巧妙地结合了乡愁主义的中国传统与未来主义的科学幻想,探问人类的存在与终极命运,从而在科幻叙事上打破西方世界的类型垄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表面上看,《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或然的、未来的、科幻世界的传统问题,但正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才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价值,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而这也正是原创艺术的魅力,不用刻意说教,就返回了初心。
由此可见,优秀的原创作品不仅能够扩展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人民的想象世界、增强文化的增殖能力、赋予艺术永恒的生命力,更能揭示当下时代的精神价值,回溯历史传统的经验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继承、弘扬。
优秀的原创作品为全人类共享
创作者如何能从生活的时代里敏锐地发现新问题,听到新声音?如何能从过去与现在的经验中把握历史的走向、未来的愿景,并能够与更大的世界发生联系?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原创来自过去、现在及未来。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武库。长篇小说《主角》,既是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以秦腔名伶秦娥的人生际遇为叙事切入点,以小见大,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演绎了秦腔艺术乃至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景历史。其复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对方言的巧妙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曲艺文化的熟稔,更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之于当下艺术原创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给予当下文艺创作丰富且成熟的灵感来源,有助于优秀文艺作品的多样化生产,同时传统以其经典性赋予原创作品洞悉历史、审视当下乃至号召未来的跨时代意义。
当下社会现实也为原创作品的诞生提供丰富土壤。为什么人们经常能从好的文艺作品中看到自己?那是因为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的艺术家发现并捕捉到大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再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这样的作品真正根植于生活,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当下社会的热点和痛点,从而赢得大众的共鸣。好的文艺作品,直面社会生活存在的典型问题,从而获得观众的好评。因此,艺术家要真诚地面对生活,发出审美的、审视的声音,让作品显得有力度、有深度。
原创也可以来自遥远的未来。艺术家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前瞻力,深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当下,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世界。一些科幻小说作品,以中国人的视角呈现了未来世界的社会面貌,在科幻的背后是作家基于现实而达成对未来的展望。这些作品艺术化地想象人类的未来,同时也柔性反思当下的生活,迷离的科幻外衣之下,展示的不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宇宙观,更是作家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驻足关注与切身体会。
而从空间的维度看,“本土的”“民族的”是寻找灵感、发挥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但创作者不应该故步自封,还要在自己生活的空间之外寻找原创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待人生或世界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之道。艺术家在不同的文化空间穿梭,而原创就存在于这些既相似又相异的要素之中。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的经验、命运、愿景更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如果能用本土的知识与实践,对接、辩证、转化域外的知识与实践,就离原创不远了。优秀的原创作品不仅能在本土被珍视、流传,也可以进入世界文艺的经典序列,为全人类共享。
原创的路径宽阔而敞亮
原创的核心是“原”,但关键在“创”。当艺术家拥有了灵感、创造力的来源,那么最终如何将其生产成作品,也需要具备充分的条件。“创”的第一步是要培养、打造专业主义。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历史、理论,关键的人物、事件、流派,从中发现材料的特性、艺术的规律、审美的倾向;必须通过持久的、重复的练习打磨技艺,不急于求成,要有工匠精神;必须把艺术视为生命外化、传统延续、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创作者还要善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实践中学习。自我的学习很关键。一名作家,要想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掌握写作的专业技能,还要对音乐、雕塑、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有深入的理解,还得研习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当然,自我的学习终究是有限的,文艺界要经常搞工作坊、研讨班、集体创作会,彼此碰撞启发,带给文艺创作新的想法、新的方法、新的章法。
原创性也跟新技术、新趋势密不可分。因此,艺术家要与时俱进,要看到新科技、新事物如何影响了艺术语言,以及人们的感官、生活、想象,进而在文艺作品中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和思考科技时代的繁荣与困境,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原创性是好作品的生命。不抄袭是底线,不守成是及格。在商业大潮中随波逐流、在经济利益面前兜圈子、对低俗欲求听之任之,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大红大紫、盆满钵满,但生命力短暂,最终会被优质的原创作品取代,会在时代的发展中淘汰。
原创不能依靠门第之见,而要对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知识和实践保持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原创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创作者的辛苦结晶与推进;原创可以学习,但只有扎根长期的积累、敏锐的感知、文明的担当,才能够被点燃;原创不是艺术家的游戏,而需要社会各界、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建立鼓励、培育、扶持、保护好原创的长效机制,突破思维的死胡同,把心思放在作品本身的构思、创作、琢磨、推广上,精于研习、勇于探索,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作者:黄钟军,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