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和谐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包容与信任

    作者:赵晖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02版)

        日前,电影《少年的你》热播,影片描写校园暴力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凸显现实观照;与此同时,“女童眼睛里被同学塞入大量纸片”“某中学生被同学扇耳光、殴打”等相关新闻的出现,触发着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焦虑与思考。“校园霸凌”话题的社会热度不断飙升。

        校园霸凌的出现与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论是受害方还是施暴者,往往在家庭中都没有得到作为少年儿童应该得到的家庭信任和依赖。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家庭氛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当前,许多少儿节目不断深挖内涵,以镜头聚焦中国家庭教育现实,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些许启发。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2019年精心打造的重点节目《小鬼当家》第三季,以“关注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倡导换位思考,促进代际沟通”为核心主题;秉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理念,节目让懵懂的少年们独掌家庭“财权”一个月,孩子们经历了一段从只顾自己花钱享受到精打细算家庭日常开销的转变,开始逐渐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以及对自己的巨大付出,以换位思考融通对立的代际观念。节目对于家庭教育的呈现不只是停留在镜头后的“旁观”与记录,更是实践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可尝试的新方向,“换位当家”的模式既符合了综艺的可看性,又为家庭教育实际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让孩子更理解父母、更感恩父母。

        家庭教育类综艺节目还关注了家庭环境的新变化,“二孩”政策的出现改变了当下的家庭构成,在《我们长大了》《二胎时代》等少儿综艺中,家庭教育还涉及父母如何权衡对两个孩子的关注与爱,家庭关系面临的问题更加立体复杂;只有当每个孩子受到平等的对待,才能打消他们被遗忘、被冷落的恐惧。由此可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号召,家庭教育需要引入更多的有效模式,审视更多现实问题,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坚定孩子内心的信任。

        家庭教育需要给孩子一个可以“说话”的平台,给父母一个听孩子心里话的机会。《小鬼当家》其中一集便是聚焦苗族少年潘发清和母亲之间因为手机而引发的矛盾,二人的沟通以母亲“都是为你好”的急躁批评和儿子的沉默无回应为模式;母亲禁止孩子玩手机,孩子费尽周折用手机卖出了家中余粮、赚到第一笔钱,向母亲证明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母子之间才在哽咽和泪水中有了第一次有效交流;节目讲述的并不是个例,折射出更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弥合代际鸿沟、走出自身视角局限,是节目为亲子沟通拓展出的一片新空间,可以让观众产生共情并引发他们思考如何改进家庭沟通效果。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给了孩子们一个站到台上将平时不曾表达的喜悦委屈说出来的机会,父母亲人在台下聆听时,亲子之间的心才有了贴近彼此的机会。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子女的期待,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从《小鬼当家》等一系列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当家庭沟通环境借助节目设计由不顺畅变得顺畅时,父母的严格要求里有了包容,孩子们的笑容里有了“家”的信任与认同。由此可见,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让孩子们自由表达、放心依赖,让“家”成为可以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字眼,让家庭教育能够给予孩子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底气与底色。

        (作者:赵晖,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