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荧屏留学返乡潮折射身边的精彩

    作者:崔莉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02版)

        【文化评析】  

        与时代相伴同行,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是近年来文艺创作的鲜明特点。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鳄鱼与牙签鸟》,聚焦“95后”留学生这一新青年群像,展现他们漂洋过海求学深造、学成后归国创业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正好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黄大年》《奔腾年代》《山月不知心底事》等聚焦中国留学生归来报效祖国故事的电视剧集中涌现,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留学“返乡潮”。这一创作风向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值得探寻。

        我国出国留学规模一直呈增长态势,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留学群体仍在持续扩大。他们在跨文化语境中经历的文化冲突和心路历程,为电视剧提供了天然的戏剧张力和故事素材。从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到21世纪初的《别了,温哥华》《小留学生》,再到近期的《陪读妈妈》《带着爸爸去留学》《鳄鱼与牙签鸟》,留学一直是电视剧热衷表现的内容。

        然而,同是留学题材,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作品,主人公的出国诉求和人生理想却存在本质不同。在《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中,王起明、祝月的人生选择彰显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留学群体的核心追求——去海外淘金。而到了21世纪第2个十年,国际大环境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当年迥然不同。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80后、90后乃至95后具有更广阔的人生视角,更多元的学术态度,“回国”成了他们最酷的人生选择。

        据统计,2018年有超过80%的人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年度回国人数52万。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人才,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留学“返乡潮”已然成势,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元,返乡也因为包容了更多社会因素和人文情怀,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创作富矿。当代影视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发展动向背后蕴藏的艺术潜力,深入生活,挖掘现实,使近年来涌现的作品既秉承了情感感召和价值引领的历史使命,又融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增添了积极温暖的人生底蕴。

        返乡归国可被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主体行为,表现人物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坚守。如果能将这种认同与坚守由个人意志上升为群体意识,则不失为电视剧作品实现文化引领的一种有效途径。一些创作者掌握了这一秘诀,充分发挥受众心灵共鸣对社会思想认同的建构作用,通过丰富细腻的情感刻画、引人入胜的情境营造拉近观众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观众通过共情理解人物心理,进而与人物达成价值共识。

        以《鳄鱼与牙签鸟》为例,作品开篇两位主人公就围绕“为什么留学”“什么是出国”进行了讨论。创作者没有唱高调或刻意煽情,而是以年轻人的视角切入,用朴实的语言将观点娓娓道来。男主人公周尔文的话说得实在:“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指引我走向更远的地方,冲破无知的边界,你只有站得更高,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就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被世俗困扰,被无知的贪恋捆绑,最终才能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随着剧情的发展,对出国目的逐渐清晰的女主人公李南恩,坦言自己的生日愿望是“早日回国成就一番事业”。在一种清新细腻的艺术意境中,两位主人公的话真挚可感,与百姓日常情感体验、行为选择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共鸣。这种充满情感温度和生活质感的设置正好实现了积极价值观念的凝聚。

        对家园故土的热爱与守望既是召唤留学生“归来”的动力,也是鼓舞电视剧工作者“前行”的力量。心向祖国,矢志奋斗。相信使命在肩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发扬优秀创作传统的同时,定能不断开拓创作视野,展现更多青年海归的出彩人生。

        (作者:崔莉,系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