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正值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一部由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发起、新华社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非洲同行》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摄制组跨越非洲16个国家,途径6万余公里,在带领观众领略广袤非洲大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同时,讲述了新时代下中国与非洲各国同心同向、守望相助、携手前进的故事。
全片分为上、下两部,选取了10位来自非洲的主人公,展现了他们与来自中国的朋友交往的多个片段:14岁的塞内加尔男孩穆斯塔法自小有一个摔跤梦,他在中国援建的竞技摔跤场上参加了第一场专业比赛;68岁的纳米比亚居民特蕾西娅患有白内障,中国医疗队的诊治让特蕾西娅终于重见光明;45岁的乌干达导演伊萨克致力于拍摄功夫电影但苦于看不到参考片,中国架设的卫星电视帮助他完成了影片并举行了专场放映;28岁的埃塞俄比亚乘务员西姆雷特经过角逐,成为中国承建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的助理列车长……这些故事触及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健康卫生、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今天非洲大陆上的发展与改变。
从艺术表现上看,《与非洲同行》格局宏大、选材精准、节奏明快、画面精美,表现出诸多值得称道之处。一是见微知著的视角选择。面对中非交流合作这样一个宏大主题,本片却没有铺陈“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了非洲的田间地头、千村万落、桥梁港口,细致入微、凝练节制地将十个小故事娓娓道来,用这些平凡人、日常事凝聚恢宏与崇高,以“小历史”勾勒出“大时代”。二是由表及里的情感走向。本片对故事的讲述没有停留在机械记叙和外在描摹上,而是深入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传递出非洲人民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情感。当患有白内障的老人重新见到自己的双手,不禁掩面而泣而后又手舞足蹈,相信这一瞬间能够让所有观众对老人的心情感同身受,故事也因此更具代入感。三是诗史相融的表现手法。本片成功地将中非合作这一现实题材故事化、艺术化、审美化,用优美丰富、朴素真切的语言,真实而诗意地展现出中非人民携手奋斗、共兴共赢的历史进程,进而折射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与非洲同行》所讲述的,既是当代非洲的故事,也是当代中国的故事。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中非得以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这些人与事的记录,能够加深我们对非洲人民的了解,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作者:朱传欣,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