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关注智库能力建设,提升新型智库总体实力
经过历时数月的申报、整理和评选,一批优秀的实务案例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新型智库百花园中独具风采的典型代表。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应注重能力建设,提升总体实力。主要包括:
运营能力建设。智库的健康高效运转,有赖于良好内外部环境,这是智库持续产生有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的必要保障。
研究能力建设。包括精准的研判选题能力、高效的组织科研能力、专业化的工具开发和使用能力、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能力以及严谨的理论总结提炼能力等。
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当前,部分智库优秀成果的转化和跟踪机制尚未形成,加强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传播效能建设。如何建设一套完整科学的传播机制,打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与渠道,提升研究人员的媒介素养等,值得广大新型智库认真思考。
协同能力建设。提高自身协同创新能力、资源匹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机构管理能力、协同统筹能力等,成为智库必须解答的命题。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主导权
2017年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社投入资源,开发了中国智库索引CTTI改进版,在数据采集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开发,新系统日前正式上线运行。
为构建并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主导权,南京大学提出了3C体系,先后开发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并与光明日报合作开发了中国智库索引(CTTI),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成果和学术机构评价体系贡献智慧,为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实力贡献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智库中心理事长黄仁伟:积极关注当前国内外智库新迹象新特点
常有观点认为智库越大越好、越全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战略研究是智库的主要任务。所谓战略研究就是长时段、多领域、全方位的研究。对此,中国智库需要组建专业的战略研究团队,积极关注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智库正在细分为更加专业化的研究机构。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专业性智库,但需要向“小而精”、差异化方向发展,避免同质化倾向。
智库研究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不少智库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但有的数据库跟不上数据的变化和发展。
智库的媒体化和媒体的智库化两种趋势同时在加强。
智库的国际话语权逐渐加强。中国智库要熟练运用外语讲好道理,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迅速发展。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资金的来源发生变化,变得更为灵活多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独立性、专业性、有效性是智库“立身”的三大关键
智库的重要价值,就是站在政府之外来研究政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坚持教授自愿参与研究工作,尽力保证研究的独立性。
专业的素养是做好政策研究的基石,要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锻造专业性,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对于有效性的探索,每个智库的模式不同,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集结并凝聚了一批有国家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研究者。此外,还要注重传播和宣传研究成果。
美国绩效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雷蒙德·斯特鲁伊克:中国智库应努力打造独立客观、技术过硬、对策建议高效的形象
回顾美国智库政策影响力的发展历程,智库应保持客观研究、避免偏见。美国智库要维持声誉,就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并获得基金会和民间团体的帮助。中国智库要获得美誉、得到更多的支持,应努力打造独立客观、技术过硬、对策建议高效的形象。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聘用和奖励优秀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对智库成果进行质量监控。(本报记者张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