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万里行】
百年滇越铁路从越南进入云南南部,便在深山峡谷间从著名的人字桥上凌空穿越而过。而人字桥一带,是被誉为“中国最南端的春城”、全国五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的屏边县。记者近日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苗乡屏边,只见苗城苗寨绚丽多彩、歌舞翩翩芦笙悠扬,云雾缭绕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绿意、生机勃勃,处处展现着苗乡的喜人变化。在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合奏着一曲祖国南疆绿色发展的赞歌。
苗寨芦笙响起来
一阵阵悠扬欢快的芦笙奏乐,在白雾笼罩的屏边县玉屏镇刺竹林苗族村响起,郁郁葱葱的树林簇拥着一排排崭新的米黄色两层民房,每栋民房的墙上都描绘着表现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美丽图画。村文化广场上,几位苗族妇女手持芦笙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轻盈的身影随着芦笙乐声有节奏地跳动。
这是记者在大围山下刺竹林苗族村看到的情景。跳舞的苗族妇女都是村文艺队成员,她们正在排练自创的芦笙舞。每逢节假日或每周一、三、五晚上,全村人都会来广场上跟着文艺队跳舞。文艺队组建8年来,不仅多次到县城演出,还到邻近的河口、泸西等县表演。
头缠彩色包头的文艺队队员杨金美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家里做客。她告诉记者,自家的新房盖起来花了20多万元,但家里只出了2万元,其余都是政府承担。平时丈夫在外地打工,自己就在村寨附近的猕猴桃基地打工,休息时就在文艺队跳舞。“日子越来越好,感谢政府给我们的帮助!”谈起如今的好日子,杨金美开心极了。
“过去我们村寨在两公里外的斜坡上,房屋低矮破旧,寨子里拥挤杂乱;前年搬迁重建,政府投入800多万元帮全村35户村民盖起新楼房,建成现在这个整洁漂亮的新苗寨。”刺竹林村小组组长杨永明感慨地说。
由于邻近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所以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要把刺竹林村打造成绿色旅游特色村寨,让村民们开农家乐和客栈,让更多的游客体验这里的绿色生态和苗族文化风情。”玉屏镇镇长吴先洪说。
漫山果园香起来
此行正赶上当地收获猕猴桃,只见树上一串串猕猴桃压弯了枝条,“嘭、嘭、嘭”……耳边不时传来熟透的猕猴桃掉落在地的声音。冬天树上还有猕猴桃,真是罕见!
“大围山雨水多而潮湿,十分适宜种猕猴桃,如今猕猴桃已经成为玉屏镇的重要产业。”据吴先洪介绍,目前玉屏全镇已有17000多亩猕猴桃,大部分已挂果,16家公司24个合作社参与投资经营,带动了1000多户农户种植。
在大围山山腰的卡口村五家寨,记者看到两米多高的荔枝树层层叠叠铺满了山坡——这是14年前种植的2000亩国安荔枝基地,荔枝虽已采摘,但翠绿的荔枝树林却使山野间显得生机盎然。荔枝基地的建设者杨国安告诉记者,屏边种植荔枝已有几百年历史,只是此前的品种不好,味酸核大。2002年,他钻研改良了品种,使味甜核小的荔枝在全县推广。“屏边的荔枝今年在全国荔枝擂台赛上获了奖。为什么屏边的荔枝好?因为这里的水好、空气好、生态好。”杨国安自豪地说。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近几年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十百千工程’,使其成为全县民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据屏边县委书记苏暢介绍,“十百千工程”就是根据屏边立体气候在海拔200米至1800米区域分别发展荔枝10万亩、枇杷10万亩和猕猴桃10万亩,重点打造100个优质高产特色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1000户特色产业种植大户。
目前,当地累计种植荔枝5.6万亩、猕猴桃5.48万亩、枇杷6.56万亩,2016年实现产值9118万元。全县不仅山清水秀郁郁葱葱,而且遍地果园水果飘香。
滴水苗城美起来
邻近中越边境的屏边素有“寒冬腊月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的美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苗族花山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每年都吸引着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令绿色苗乡屏边绽放出新的魅力。
60年前,屏边县城是一个被称为“大窝子”的小山村。5年前,屏边县城也只是个街道杂乱狭窄、建筑毫无特色的小镇。如今,走进屏边县城,只见新城区滴水苗城跃入眼帘,由牛角和芦笙交叉组成的高大寨门屹立于眼前,从大围山上流出的牧羊河横穿新城,两岸湿地分布着初具雏形的“一河五景”和“一府八寨”。据悉,“一河五景”由牧羊河溪流湿地公园和滴水瀑布、寨门、花山广场、苗历广场、樱花景观大道组成,“一府八寨”则包含苗王府和融水寨、滴水寨等八个村寨——青瓦黄墙、吊脚楼、苗族图腾、木格窗等苗族文化元素在这些建筑群中得以充分体现。
牧羊河穿城而过潜入一片竹林,突然从悬崖上奔腾而下,形成著名的滴水瀑布景观,滴水苗城由此得名。记者注意到,在瀑布不远处,几年前修建的泛亚铁路大桥横跨荔枝林密布的河谷,不时有从边境口岸河口驶向昆明的列车从桥上呼啸而过……
“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突出苗文化、做足水文章,发挥绿色优势打造苗族文化风情旅游胜地,建设面向东南亚苗文化辐射中心。”苏畅表示。
云雾缭绕的大围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果园、壮观的河流瀑布、美丽的滴水苗城、连接国内外的泛亚铁路……所有这些,不正谱写了一首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畅想曲吗?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