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提升中学生的母语表达力

    作者:管贤强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31日 08版)

        2017年高考作文,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改革希冀高考作文在角色扮演和价值取向上进行调整,从既往指令性课程下考什么学什么的指挥棒角色,转变为开放性课程下基于学生和社会需要的服务性角色;从以往呈现写作主题单一、思想同质、表达标准化等诸多封闭性现象的“选拔”取向,转变为成才、成人兼顾的“培养”取向。在这一转变中,高考作文改革围绕材料情境、任务情境展开全方位探索,将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母语表达力。

    材料情境:个性化母语表达的载体

        材料情境是相对于过去高考作文的去情境化而言的。去情境化刻意拧去任何可能的情境暗示,而仅仅留下硬性命题,通过命题作文完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其出发点和归宿更多基于对学生写作知识和能力选拔的要求。新世纪以来,新话题、新材料成为作文命题情境化的重要标志,材料情境改革也经过了从形式化到实质性、从蕴含生活哲思到根植当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度变革。

        当前,人们对材料情境的认识可以凝练为:材料,是基于培养中国公民的表达力的需要,命题者提供的、承载着促发表达意愿、激起思考冲动、暗含审美可能、潜藏文化张力、能够通达学生个性化母语表达力的符号(如漫画)或文字。

        2017年材料情境延续着往年“生活哲思”话题,如上海的“谈对预测的看法”、天津的“重读长辈这部书”、江苏的“车辆与时代变迁”、浙江的“人要读三本大书”、山东的“24小时营业的书店”都是有着丰富张力和层叠思辨空间的好题。同时,材料情境的设置也不断创新,进一步将范围扩展到当代中国、国家改革、文化传承等方面。

        全国Ⅰ卷的12个“中国关键词”、全国Ⅱ卷的6句经典诗文、北京卷的“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都为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国、传承发展文化的言语交往实践机会。这类典型材料,都是命题者为学生高考写作而设计,并引领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材料情境中不仅蕴含着高考作文写作意向的星星之火,还有让这些星火得以引燃的情境(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全球)、情感、情绪(自豪、疑虑、不解、纠结等)以及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质疑、分析、综合、批判、创造等)等等。它试图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并将自身思考和感悟孕育成为心理语言,最后将心理语言外显为优质的母语表达,以此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中国公民。

    任务情境:提升母语表达力的路径

        2017年高考作文,在延续既往对范围、诚信、字数、文体等写作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任务情境的创设,试图以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母语表达。比如:

        全国Ⅰ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全国Ⅱ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虽然上述任务情境的创设并不占主流,但是全国卷历来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它预示着未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召唤着从写作要求到任务情境的转变。

        其一,鼓励构建个性化的国家社会图景和文化视界,激发学生优质的母语表达。无论是学生选择三个关键词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还是选择两三句展现“我”对诗文的个性理解,这些都召唤着学生基于自身既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理解和解释,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国家社会图景和文化视界。这样个性化的认识,情思必然摆脱主题单一、思想同质、表达模式化的窠臼,从而生成独特且富创见的立意、充满气韵且生动的语言、行文流畅的语感氛围。由此,个性化优质的母语表达不断汇聚必将丰富和创新民族母语表达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其二,构建真实的写作交际环境,在出于交流需要而发生的写作行为中提升中学生的表达力。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文本为中心”“作者为中心”“读者为中心”的嬗变历程。“文本为中心”即优秀作文是符合表达规范、文体规范的正确文章;“作者为中心”召唤学生个性化的情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表达;“读者为中心”即“读者意识”“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全国Ⅰ卷明确强调学生文章的阅读对象是“外国青年”,写作目的是帮助其“读懂中国”,这为提升中学生的母语表达力提供了更加意味深长的解读空间。

        我们要培养的并非是满足升学的应试机器,而是能够在21世纪有效交际、适应生活的中国公民。只有源自学生真实的写作需要、交际情境、写作意图,才可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蕴含真实、富有真情的母语表达,方能扭转既往虚情假意、千篇一律、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母语抒写。此外,基于真实需要的写作也将改变个人母语表达的风格,从之前的文气逼人而转变为洋溢着生活趣味的朴实诚挚。

        展望未来高考作文发展趋势,我们将会继续探索材料情境和任务情境的创设。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培养母语表达力的重要载体,它一方面为写作提供了背景,另一方面也是写作得以发生的资源条件和生活场景。

        (作者:管贤强 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