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

    山西环境“变绿”见闻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孟曼迪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09版)

        【中华环保世纪行】

        钢渣“摇身一变”成肥料、矿山绿化成景区、不毛之地披绿装……日前,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来到山西的太原、朔州调研采访,切身感受到当地治理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的决心与成效。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去年产钢1028万吨,产生固体废弃物约600万吨,主要包括钢渣、高炉渣、粉煤灰等。“如此大的年产量,难免会漫天灰尘,进出需要佩戴口罩”,记者猜测。谁知来到太钢才发现,这里空气质量优良,完全没有异味,即使进入轰隆声鸣的厂间也无须戴口罩。

        从太钢能源环保部部长王清洁口中,记者了解到其中缘由。自2002年起,太钢先后经历了三次绿色转型,实现全流程绿色制造,构建并完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钢渣制造肥料、高炉渣制成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制砖……太钢将固体废弃物制成工农业产品,实现了循环利用的“华丽转身”。

        郁郁葱葱的树木,平整的路面,清新的空气……踏进太原市神堂沟度假村,环境幽静宜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座矸石山。自1962年建矿以来,太原西峪煤矿产生的煤矸石大多堆存于此,累计400余万吨,占地约215亩。矸石山多次发生自燃,周边常年被烟尘笼罩。“2009年以前,矿上主要采取注水、覆土等措施灭火,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峪煤矿矿长王克超说。

        2009年起,西峪煤矿根据《太原西峪煤矿矸石山治理与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矸石山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绿化、硬化总面积11万平方米。“2014年以来,我们建成井下矸石回填系统,将矿井产生的矸石直接回填井下,彻底消除了煤矸石堆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情况。”王克超表示。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这是明代诗人王越在《关外吟古诗》中描绘的昔日朔州景象。记者一行来到朔州右玉县,看到漫山遍野的防护林,难以想象昔日的不毛之地是如何变绿洲的。

        自20世纪50年代起,面对风沙成灾的恶劣气候,一任任右玉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进行造林绿化。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年底,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前的不足0.3%提高到54%,8000亩残次林发展为150万亩“绿色海洋”。

        “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当地百姓脱口而出的歌谣,反映了右玉县百姓的智慧勤劳和对治理生态环境的持之以恒。“我们将全面加快由‘绿’变‘富’的步伐,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右玉县县长王志坚表示。

        (本报见习记者 孟曼迪 本报记者 叶乐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