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星期六

    农村治污简便为要

    作者:王冠楠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4日 09版)

        【环保笔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加快普及环保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享有整洁的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过的一道“必答题”。

        要答好题,务必先审准题,明确“已知条件”才能理清解题思路。表面上看,城市的实践已提供了现成“答案”,但农村与城市在人员构成、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规划布局以及文化心理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施策、精准治污,研究乡土特色“解法”,才能更好、更快地补齐农村环保这块短板。

        治理环境,资金投入是前提和基础,农村环保首先要攻克这道难关。环保项目的公益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不高,污水、垃圾等设施运营基本处于微利甚至无利状态,投入资金的主力军必然是当地政府。而农村自身财力普遍薄弱,环保资金大多依赖有限的上级拨款、补助,难以复制城市和市场化的治污模式。于是有些地方难免呈现“室内现代化、室外跟不上”的“偏科”局面:电话、电视、宽带等基础设施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而环保设施反而还是“奢侈品”。

        纾解资金难题,要坚持多予少取、城市反哺农村的原则,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引导各类投资向农村倾斜,释放改革红利。今年年初,国办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在涉农领域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加大建设投入,“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从而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开辟新的融资路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级政府财政要发挥关键“支点”作用,舍得不断“加分量”,努力撬动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杠杆”,为农村环保设施的建造和运行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同一道题,有多种解题方法,选准最合适、最简便的方法至关重要。农村、农业的污染治理思路和技术方法切勿片面追求“高大上”,生搬硬套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标准和做法,而是要因地制宜、接住地气,让宝贵的治污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环境效益,惠及更多农民群众。

        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农房不同于城市楼房,建造时基本没有考虑下水道问题。倘若盲目仿照楼房污水管道的铺设方式,搞“穿墙打洞”“挖地三尺”式施工,不仅治理成本高昂,也难以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何况农村没有水务公司、市政部门等专业管理体系,后期的运行维护也是一道难题,不少村庄的污水设施由于经费短缺、管理不善而“晒太阳”。想用却建不起,建得起却养不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就启示我们急需转变治理思路,结合农村实际开发一些好用不贵、管理不难的“土办法”,探索工艺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群众满意的污水治理模式。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答好农村环保这道题,不仅要有决心和信心,更要有细心和恒心。把好农村之脉,遵循农村实情,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进环境治理,才能实现城乡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小康答卷。

        (作者:王冠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