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早知道宁肯这几年常在中关村一带搜集素材,要写一部有关中关村的文学作品。近日拜读了刚刚出版的纪实作品《中关村笔记》,还是为之惊叹,更为之纫佩。超出我想象的是,宁肯没有把眼光只盯在当下的中关村,述说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关村神话,而是沉潜到中关村过往的历史之中,寻索中关村起根发苗之滥觞,探察中关村创建之初的涓涓细流,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勾勒出了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长足崛起的中国硅谷——中关村发展史略。由此可以说,关于中关村的作品虽然已有不少,但宁肯的《中关村笔记》,更为卓尔不群,确实不可替代。
给我印象极为深刻,而又感触良多的,是作品以人为经的写法,以及对“中关村人”独具慧眼的精心选择,对他们的形象与性格形神兼备的出色描写。可以说,重点写好一个数学天才,着力写活一群科技奇才,便使得《中关村笔记》这部作品别具其异样风采,自具其丰富内涵。
一个数学天才,是指冯康。冯康是谁?作者一开始提出的这个问题,相信数学界以外的人士都不甚了了。但经过作者从“两弹一星”复杂的数学计算工程细细道来,人们发现,这个冯康实在太不简单。与此同时,还完成了“无黏超音速绕流数值计算和初边值问题差分方法研究”重大项目,不仅为“两弹一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且以对“有限元方法”发掘与研究,蜚声国际数学界,成为与华罗庚、陈省身齐名的中国三大数学家之一。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既写冯康在数学研究上的孜孜不倦,又写冯康在培养新人上的倾其所能。冯康紧紧瞄准学科前沿问题的学术高度,一直注重助推学科新秀脱颖而出的伯乐气度,始终怀揣科学兴国理想的奉献精神,既使他的个人形象不断高大伟岸起来,又从更深的层次解读了中关村这个科技之城何以不同凡响。
《中关村笔记》的前半部分,冯康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作者用了很多气力,很大篇幅,乃至接近数学专业的学科梳理与文字表述,来聚焦这个“幕后英雄”,来描写这个数学天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冯康其人,在中国还是“最神秘的”;而冯康的故事,“差不多都在历史的皱褶中”。作者就是要撩开“神秘”的面纱,展开“历史的皱褶”,让这个因神神秘秘而默默无闻的“英雄”和“天才”,从历史的皱褶中走出。事实上,《中关村笔记》对于冯康探赜索隐的发掘,浓墨重彩的书写,确实让这个数学大师显露出其超尘脱俗的非凡真容与熠熠光彩,而这也必将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大数学家走出神秘而封闭的数学王国,为更多人所知晓,所颂扬,所敬仰。在这个意义上,宁肯主写冯康的《中关村笔记》,可与徐迟主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或者可以说,《中关村笔记》就是新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群科技奇才,是指柳传志、王选等信息科技领域的先行者。他们中的不少人,不愿被平庸羁绊,不甘被世俗埋没,率先砸破“铁饭碗”。这使他们的科技之路充满风险,他们的创业过程格外艰难。可以说,这些科技英才们的贡献,不只是极具创造性地做出了“方正汉字照排系统”“五笔输入法”“驭势科技”等重要发明与领域开拓,创办了首批信息科学技术公司,营造了一批著名企业与知名品牌,他们更大的作用,是突破旧有的科技体制,促动新的体系诞生,走出了科技研究的窠臼,实现了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他们是具有改革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先行者,他们弄时代新潮,开风气之先,使中关村的科学与科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殿堂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充满奇思妙想的理想之歌,同时也是内含悲壮意味的创业之歌。而其中最为动人的旋律,是科技之思与报国之志完美结合所构成的高远志向与崇高情怀。而这些科技精英,正是中关村的内核所在;而精英们身上葆有的信念与情怀,正是中关村的灵魂所在。可以说,当代中国在信息技术上的奋起直追,以及在一些领域里的后来居上,最能表明切实成就的,是中关村;最能揭示个中秘密的,也是中关村。而《中关村笔记》以非虚构文学的特有方式所做的中关村探秘,述说的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众多个人“科技梦”实现民族“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记录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信息科技领域里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
面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气象万千的社会现实,文学有着书写不完的题材和讲述不尽的故事。但比较而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演进以及所生发的中国故事,最为精彩动人,也最值得讲述。宁肯写作《中关村笔记》,正是怀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中关村的科技精英为主角,以中关村的科技创造为主料,对当代中国“史诗般的变化”的近距离观察,对“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倾情抒写。这样的作品,值得人们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样的作家,值得读者抱以深深的敬意。
(作者:白烨,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