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1907年,26岁的毕加索就已创作了《亚维农少女》,以全新的方式开创了立体主义新局面;1980年,还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罗中立以油画《父亲》一举成名,颂歌般的画面庄重感人。许多艺术家的经典创作,都出自其青年时期,他们用饱满的激情和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人性中倐忽而过的感受,作品也因此成为了美术史研究的财富,被载入艺术史册。
艺术家是敏感的,青年艺术家或许在敏感中添了一份稚嫩与执拗,但同时也添了一份活力与希望。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激荡,都成为他们成长的文化记忆。个性的观念、表达的欲望以及深刻的思考,因为年轻而更加清晰可辨。
初夏,万物焕发着朝气和活力,面对面的交流与碰撞,在青年艺术家之间蔓延开来。中国美术馆首次策划的青年艺术家提名展集中了26位青年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书法汇聚其中。这些艺术家大多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具有娴熟的技术和对媒材的深刻理解,他们逐渐在创作中寻找着个性化的语言和表现方式,作品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再现,同时也是对内在心理的捕捉。
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多元形态,见证了一代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青年艺术家承传先贤的创造,勇于探索并关注自我的体验。相较于前辈艺术家表现宏大历史叙事空间,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既有对时代精神、民族风情的深切展现,也有对乡村记忆、都市生活的多样表达,对“人”的深情关怀和现实体悟恰是他们所擅长的。易感而怀有真情,将视角投向普通的民众、常见的景致,他们表现的主题常让观者感动。创新、活力、青春……这些贴在青年艺术家身上的标签,提示着我们,他们是未来艺术的实践者和承载者。
陈治、武欣夫妇创作的《儿女情长》获得了第12届全国美展的金奖,他们始终认为不管题材的大与小,都应表达真实的生活,某个铭记于心的瞬间,是最值得被珍藏和记录的。出门在外工作的儿女回家探望,展开的毛衣传递的是女儿尽孝的心情,孙女和坐在轮椅上的爷爷聊着天,母亲还沾着面粉的手正在按照传统的习俗“长接短送”做着面条……80后雕塑家柳青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于现实生活的近距离关照,他所表现的场景大都设定在公共场所。作为观察者,他重新整合了日常生活的所见。脱离传统的写真塑像功能,年轻雕塑家更加注重切入生活与观念表达。“从事写实艺术的画家想要作品传达出恒久的魅力,成为心灵的载体,就要在描绘表象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对象存在的生命迹象和情感厚度。”出生在北方农村的程治国,将家乡的土地作为油画创作的题材。在他眼里,村里的每条路每座房子都在述说着故事,伟大而又朴素。
此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尽管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术背景,也呈现出内在知识经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他们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仍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注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造型语言上继承与发扬中国写意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有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百态,更有着对文化精神的守望。
对青年美术作品的推举,是对创作中价值观的认同,势必会影响后来者的艺术创作倾向。但年轻画家们如何避免创作题材的讨巧与趋同,如何走出师门影响而自成一体,在创作中更加重视人文内涵,还需时间的沉淀,观望内心。
不负韶华,青年艺术家们将勇于突破的锐气、关注生活的炽热情感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开阔视野书写成各自独特的青春注脚,也共同勾勒出艺术未来的美好图景。
(作者: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