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图释像】
绢本方形册页《枇杷山鸟图》,传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作者大胆采用不稳定的斜线构图,枝干从右上探入画面,将及左下角时戛然而止,犹如窗外小景。
顶端挂满枇杷果的树枝先向左下倾斜,令人感受果实累累的重量,继而又向上抬起,以示生长的蓬勃并突显果实。现实中的枇杷枝条鲜有这样的弯曲,如此处理虽不真实,却符合画意表达,是常理逻辑和审美逻辑间的平衡,是生活题材艺术化的典范。
真实的枇杷叶片舒展而质硬,中心主叶脉呈直线状,叶边缘的锯齿并不似画中那般凹凸分明。作品中向左下、右下、右上三个方向伸展的叶片叶脉直顺、写实,其他叶片的叶脉、边缘都做了弧度变化的处理。叶片的两种表现既保留了枇杷叶原有的特性,又赋予其婀娜形态以更具观赏性。
枇杷多而新鲜饱满、绣眼鸟与果实的体积均显示着树枝承受的重力,树枝的弯曲表明承载这些重量的不稳定性,从视觉上诱导读者自发形成叶颤枝摇的动感印象。
鸟儿聚睛引颈的神情动作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不稳定性与动感。鸟喙、鸟尾形成一条斜线,鸟喙就像这条线上的箭头直指前方,因鸟喙及眼神的指引,观者顺然地看到了枇杷果上正在爬行的一只比果脐还小的蚂蚁!
通常的工笔花鸟画都要创造一些动的因素来打破绘画形式本身制约下的静。此画作者用构图、细节所设计的各种不安定的动感,不单纯为破画面的静,他要在静止画面的基础上制造更强烈的静——紧张氛围的静——当观者看到被山鸟专注觊觎却浑然不觉地前行的蚂蚁时,不由会屏住呼吸观望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另一颗枇杷上的蚂蚁似乎看到了同伴的危险处境,惶恐地与画外的观者一同静观却爱莫能助。作者一方面突破制约以动破静;另一方面利用制约条件借势发挥以动制静,用强化静来展现制约之美,企艺术真谛,及艺术高妙。
此画与叙事层层铺垫、情节精描细写相对应的,是色彩的以少胜多。视觉上,观者看到的是黄、绿、白、淡褐四色,但从色彩关系分析,作者采用了黄与蓝、白与墨两组对比色。黄、白、黑三色一目了然,放大图片可以看到绣眼鸟的足是蓝色的,喙与部分叶片也用了蓝色。绿色虽在颜料中存在并被作者直接入画,但绿色在色彩中算间色,可由黄与蓝调配而成。此画中的淡褐由淡墨在黄绢底上晕染生成。通常,对比色并用,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在作者笔下通过色量的调控及间色的加入,以对立营造和谐,使画面色彩沉静柔和、视觉舒适。
此作突破常规,险中取胜,不愧为传世经典。
(作者:吴菁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