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心语】
每个人最心之所系的是家,是亲人,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作为画家,我们一直对家庭题材很感兴趣。离家奋斗的年轻人工作繁忙,无暇探望父母,留守家园的年迈老人翘首盼望孩子的归来,这是目前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的家庭现状。“回家”也许就是时常会想起却不能实现的愿望。
《儿女情长》最初的构思是团块构图,表现一家人围坐桌前,其乐融融,草图设计了不少,但都不十分满意。恰逢此时,父亲重病住院,在漫长的陪护过程中,我们内心对家庭的情感和认知都悄悄发生了变化,表面上单纯的团聚喜悦是不足以承载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核的,而打开来的分散性构图则更加开阔。最终,我们敲定以母女俩为一组,动态稍大,并以母亲的正面形象为重点,其余三人形态稍静,造型稳定。这样的安排既点出了“回家”的主题,也暗含分离的情绪,有主次,有形象,又能凸显造型。
画中最为突出的显然是母女,母女俩既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又要有瞬间的永恒感,既要贴近主题,又要有艺术美感。若想找到其平衡点,只能更深地挖掘生活,更切身地感受生活。母亲丰满圆润的手臂上扬具有古典主义气息,沾满面粉的手既造型饱满,又暗合面条“长接短送”的寓意。妈妈的整体造型坚实有力,张力十足,张开的双臂也寓意着她对于家庭的支撑。
家庭题材的创作,能画出生活气息是非常重要的,作家王小柔曾说过:“什么叫生活气息?那就是一个字,乱。”说得非常有道理。在《儿女情长》里,我们很注重对生活气息的再现,比如:桌上的水果、药和补品,还未来得及收起的旅行箱和日历上标记着“到家”的日期……在绘画上,像这样的物品都应算是多余因素,但多余的有时恰恰是绘画中的看点,尤其在工笔画中用好了会使画面增色不少。
《儿女情长》的色彩应该说是中规中矩的,所有色彩的设置安排都是围绕着“家”这一主题的。色彩温馨温暖又符合老人的家庭布置,沉稳、和谐。创作时,我们始终坚持主观处理,将色彩定位于暖色调的赭、褐、绿、黄的搭配上,运用同类色、补色和无色系来中和、呼应。欣慰的是,这幅画的色彩关系和谐、浑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实这幅作品的技法无非是传统工笔画技法的组合。我们最为重视的是线的表现力、韵律感和书写感。工笔画的用线注重形式、韵律、造型、状物,所以必须要兼具表现力和写意性。我们立足于写实主义绘画,但如果想画好写实,却应该在它相反的方向找到突破,注重在具象之中蕴含的抽象因素。
最终,作品完成时,我们的内心有着满满的充盈感,里面有我们对于人生、未来的走向的诸多感悟。艺术应该有经典意识,好的作品应该能让不同层面的观众从中获取到不同的信息,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专家们看到了真诚的艺术作品。
(节选自《儿女情长》创作回顾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