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灶膛草木灰

    作者:夏丹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6日 09版)
    农村老灶 黑礁石摄/光明图片

        【留住乡愁】

     

        乡间有老灶,已经油头垢面,蒙尘多时。别看这老灶土,可它曾经红火过辉煌过,相伴我们度过童年和少年。

     

        在那个已经远去了的年代,老灶铁锅除了煮出喷香的米饭和鲜美的菜肴,还有许多附带的实用性功能,给乡人带来不可替代的实际价值。

     

        过去的农家一般是三眼老灶,除了三口铁锅,还有两口膛罐。这膛罐和铁锅一样,也是连着下面的灶膛,火苗一样会蹿到膛罐的底子。膛罐里都是注入满满一罐清水,当饭菜烧好后,膛罐里的水也就滚热了,灌到茶瓶里可满足一家人的洗漱用水,既节省柴火又方便及时。

     

        灶膛里余火熄灭后,家庭主妇会继续利用其未尽的余热。家里养猪时,母亲会将备好猪食的两三只泥瓦罐子埋在灼热的草灰里,下一次喂猪时便自然熟透了,喷发出特有的猪食香味,加上备好的豆渣或豆饼饲料,那八戒大仙便哼哼切切地埋头猛吞,三四个月的光景便养得圆圆滚滚。

     

        灶膛外围的热量也会被充分利用。阴雨的日子里,如果有小孩尿布或裤子尿湿了,到河边一甩拧干,而后围在灶壁上,一顿饭的工夫便炕干了,干松松脆嘣嘣的,带有一股灶膛特有的焦煳味。当年目睹母亲默默无闻地为弟弟妹妹们这样做时,我都会心生感慨,我小的时候又何曾不是母亲这样照顾过来的呢?

     

        灶膛里带火星的草灰也是很有用的,特别是伸手怕冻的冬天,母亲会把两个铜质的烘炉子压满带火星的热草灰,再盖上带孔的铜盖子,然后便你来我去地轮流焐手脚。手脚一暖,浑身就暖了,没了寒意,便可闷起头来写功课。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铜炉子草木灰,我那稚嫩的手脚不知会生出多少冻疮。

     

        灶膛一天下来会积满穰草灰。虽然余热已尽,但这穰草灰废而不弃,乡人还会充分利用它的剩余价值。母亲总是把草灰倒进猪圈里,经过猪粪和杂草的综合分解、发酵后,便成为垭田的好肥料,长出的庄稼乌旺,稻秆壮实,籽粒饱满,米质当然也是绝对上乘。至于秧瓜种菜、点豆育苗,更是少不了草木灰的帮衬——一来草灰生暖不板结,便于种子发芽出荚;二来草灰肥而不冲,利于初生幼苗发棵生长。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踏上故土,走进厨房时,突然发现煤气炉取代了老灶的功能,灶台受到冷落,伸手摸去已经没有任何余温。曾经的炊烟不见了,曾经的铜炉不见了,曾经的猪圈不见了……那些金黄的麦秆稻草则被弃放在沟渠和堆圩上,失去了发热发光的机会,真正变成了填沟堵河的废弃物。

     

        我伫立在灶膛旁发呆:我的草灰、我的炊烟还会回来吗?我的铜炉、我的膛罐还会再见吗?没有了滚热的灶膛,没有了袅袅的炊烟,没有了温暖的草灰,还是童年的故乡模样吗?

     

        怀念那口油光发亮的老灶,还有那灶膛里的草木灰香味……

     

        (作者:夏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