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2017年年初,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试运营,这条全程高架的空中自行车道全长7.6公里,仅供自行车使用。春节期间,它让厦门市民出行出游有了新体验。无独有偶,成都也将在环城生态区内建设一条全长约10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贯穿六湖、八湿地、六森林,设计骑车速度可达60公里/小时,主要适用于中远距离日常出行、高强度赛事训练以及国际性自行车赛事的举办。
绿色骑行,辞约旨丰,优势不言自明,既可健身休闲、有氧运动,又能一览城市景色、提升生活品质,还能为公共交通释放更多空间,给各地探索城市交通发展、有效缓解拥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路权上,骑行者往往是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道路中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空间被严重挤占,人车混行、机非混行、乱停乱放、人道车占,交通拥堵日甚一日。种种弊端,导致城市缺乏完整、畅通的自行车道路网和有效的隔离设施,骑行者被迫在车水马龙中穿梭,常常需要与机动车“抢路”,以至于险象环生,安全隐患令人心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洲一些国家,骑行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他们将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功能概括为:减少噪声、空气污染、市民的臃肿肥胖和被汽车占满的难看街景。2012年4月,丹麦第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开通,担负着连接首都市中心和广阔郊区的重任;荷兰在2010年宣布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目前全国有5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德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国,在全德国3.8万公里的联邦公路中,有近一半的道路都修建了自行车专用道……
中国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应该反思、深思。在交通拥堵的城市,骑自行车是短途出行的最佳方式,既方便快捷又节能环保,同时还可以健身休闲,尤其是不给城市交通添堵,可谓一举多得。把城市建设成辐射周边的休闲、旅游、运动、宜居之地符合城市跨越式创新发展的思路,而且一座宜居城市不仅需要高速公路、立交桥,也需要自行车专用道,这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当下,作为一种“互联网+交通”的新业态,共享单车在各地相继登场亮相,橙色的摩拜单车、嫩黄色的OFO、蓝色的小鸣单车、绿色的优拜单车等,与市政的公租自行车一道,成为推动骑行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打造“骑行天堂”的道路上,光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我们的“软件”设计也要跟上,包括加快完善主要市政道路自行车道全线连通、无缝对接,启动编织一张便捷通达的自行车专用道网;积极倡导健康、高品质的时尚生活方式;增加骑行配套设施,如自行车维修、公厕、医疗救助等服务点……只有通过更优的制度设计,完善骑行配套体系,才能早日实现“蓝天白云好空气,青山绿水骑行风”的美好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