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铁血柔情浩气长歌

    ——关于长篇小说《绝命后卫师》

    作者:张胜友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31日 13版)

        【有感而发】

     

        长征,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已然升华为中华民族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我家乡福建闽西的一支红军部队——红34师,即在长征路上演绎过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

     

        闽西辖八县: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红34师即由地方武装整编而成的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全师6000余人,几乎清一色闽西子弟。他们绝大多数为客家人,堪称一支骁勇善战的“客家军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34年10月18日,红34师悲壮地挥别故乡,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这支英雄部队曾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长征路上更担负着最为凶险的殿后作战任务。金戈铁马,步步惊心,突破国民党军布设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掩护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34师孤军恶斗、全军覆没,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烈篇章:

     

        1934年12月1日,湘江战役生死攸关的一天。胜,则红军血脉尚存;败,则革命火种将熄灭在湘江。空前残酷的战斗持续至黄昏,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中央机关纵队和红军主力大部渡过湘江西行而去。经此一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在这场殊死搏斗中,红34师则永远长眠在湘江东岸了……

     

        岁月悠悠,这段史实鲜为人知,让人不忍卒读。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袂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中央电视台10月中旬开始播出,编剧钱林森自己改编的同名长篇小说《绝命后卫师》,也由红旗出版社同步出版。作为闽西人,我既感到欣慰又感慨万千:这正是对闽西先烈在天之灵最为虔诚的祭奠啊!

     

        显然,这是一部充盈着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气概的作品,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展现了众多有勇、有谋、有情怀的红军将士群像。艺术风格上追求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不着重描摹敌我双方的领袖风采,而是低“切入点”,直接着墨于红军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在真实的烈士名册上,诸如丘老丸子、赖老石头等,一看就知道是一群贫苦出身的苏区老乡,可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为保卫苏维埃毅然“投红”,全师6000多人,把家一扔就上路了。

     

        无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投降,在执行后卫作战任务中全部阵亡,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这些人能坚定不移地跟随红军的脚步,凭借的是闽西子弟硬脖子的劲头和坚持到底不当逃兵的朴素信念。全书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烈士们是如何以不屈的身躯托起信仰和忠诚的丰碑的。

     

        师长陈树湘是红军的典型代表,他投身革命于社会动荡、风雨如磐的年代,为理想、信念不惜奉献一切甚至生命,视死如归,甘愿为红色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战斗惨绝人寰,士兵们一个个倒下了,最后时刻,师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少年红军,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妻子……他们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就像为了保卫党中央、中央红军,红34师毅然决然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红34师打的是一场“绝地反击”战。当接到“中央纵队过了湘江”的电报时,仍被截断在湘江东岸、深陷于国民党军及反动民团重重包围之中的指战员们竟一片欢呼,庆祝胜利。明知过江已无望、面临死亡之绝境,却充满对革命最终胜利前景的无限憧憬。正是这些牵动着亲情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场景,才使得这部小说(包括电视剧)具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张胜友,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