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让老年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作者:光明网记者 张紫璇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1日 05版)
    四川省绵阳市图书馆内,老人们在学习使用电脑。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句温情的告白在今年的重阳节刷爆了朋友圈。不少年轻人都在这天表达了对父母长辈的爱意,很多子女给父母网购了礼品,也有人用手机为长辈预约了上门理疗服务。

     

        然而年轻人热闹的背后,老年人群体却逐渐感到与互联网时代“脱节”。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最新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有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其中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也仅为9.1%。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但我国网民仍以10岁至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60岁以上的网民仅有3.7%。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看新闻、社交、网购,互联网正渗透进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对于那些习惯了看报纸、电视,面对面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的世界究竟如何才能拉近?

     

        对网络操作“有心无力”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62岁的天津市民刘大爷终于忙活完了儿子的婚礼。回忆起给儿子准备婚宴的事情,老人告诉记者,老两口提前半年就开始打听合适的酒店和婚礼策划,着实费心费力。但后来,儿子通过手机上的团购网站,没过几天就最终确定下来了。“我们不懂新科技,一辈子的经验比不上儿子办事利索。”刘大爷感叹说。

     

        “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去不会上网还只是感觉‘赶不了时髦’,而今天如果不接触网络,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诸多不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记者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老年人担心与“手机不离手”的子女产生代际隔阂,也想更便捷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对他们来说,能够使用微信聊天已经算是“新潮”,对于开通网银、网上充值购物等门槛更高、网络操作更复杂的内容,他们往往会觉得“有心无力”。

     

        老年群体缘何成网络“孤岛”

     

        互联网服务本应是令人感觉便捷的服务,但不少老年人在面对互联网支付、手机软件等新产品的学习和使用时,却感觉到费时费力。功能强大的互联网应用,为何在老年群体身上成了一种“负担”?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总结了几点原因:“很多老年人因为经济水平达不到、思维观念未转变、知识储备陈旧等原因,难以及时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生活。”而不少老年人对互联网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抱有“怀疑”的态度,尤其在涉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手机银行等互联网财务交易应用时,他们宁愿在银行柜台多花时间排队,也不在网上办理。

     

        加上目前的互联网产业现实环境更多地专注于年轻群体,前沿的科技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却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王广州说:“目前很多互联网平台和软件都没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比如最简单的字体字号问题。想要让老年人适应互联网生活,就需要先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习的过程尽量变得简单和易操作。”

     

        此外,“想学没人教”也是导致老年人“触网”尴尬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使很多老年人想要跟上时代,却没有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的培训,还未完全纳入老年教育。

     

        帮助老年人融入互联网

     

        “帮助老年人健康、安全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互联网+’也惠及老年人,意义重大。”王广州表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因互联网而改变,无论是照料护理、社会服务形式还是经济模式都在网络化,今后的老年人如果不能较好地适应互联网,就难以获得相应的服务。”

     

        目前,多地也都在对养老服务进行“互联网+”探索。在北京市朝阳区,就通过为试点社区老人配发可穿戴设备,对他们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等健康指标,实现“移动照料”;在四川成都,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人能够在线“点单”享受服务上门。这些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完善,也在更好地帮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红利。

     

        党俊武建议,老年人适应互联网生活应从“退前教育”开始,相关部门应该对退休职工进行互联网新技能的培训,以便职工退休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同时,社会组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等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技能的培训,应该纳入到老年教育的范畴内,并且从政府层面加大投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6.98亿老龄人口的24%。“老年人的市场不断增加,企业应当具备长远眼光,在设计上主动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老年人的互联网产品。”党俊武说。

     

        “媒体也应该进行多维度的宣传和倡导。”王广州补充表示,“尤其是报纸、电视等老年人熟悉的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知识技能要进行更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

     

        当下,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的渠道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网络诈骗风险、交易支付安全风险等等。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党俊武强调,“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当正确地引导老年人使用网络”。王广州则认为,应当通过机制的完善,保证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安全,让老年人更加放心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光明网记者 张紫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