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首先要给教师力量

    作者:罗志敏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9日 05版)

        【创新的源泉】

     

        寻找教育创新的力量,前提是要给教师以力量。道理很简单,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无疑是整个教育生命链中最需稳固、最为关键的一环。历史和现实已多次证实,即便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精细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没有教师用心、用力地投入,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要么失败,要么成为“半吊子”改革。

     

        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不同,决定着教师承载着很多的角色期待,也意味着这一职业既需要类似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资质,也是需要正直和信念作支撑的良心活。但是,教师首先也是食五谷杂粮、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面对其从事的职业、回头审视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时,自然也会有需求,也会有抱怨。从近些年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师抱怨最多的无非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其衣食住行的工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虽然,教师有时被认知成“有很高隐性收入”的工作种类,即便存在,那也顶多涉及少数“名校”中的部分教师;再一个就是职称问题。每年评职称的时候,也是教师们最为焦虑、彷徨的时候,因为这既关系到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否得到承认,更是其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一个必须要迈过去的台阶。

     

        以上两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教师们关注的是他们在与内、外职业人群的比较中,他们的付出和价值是否得到了公平、公正且完整的体现。近年来,充斥在校园和社交网络中诸如“教师节、中秋节双节学校连一块月饼的福利都没有”“干脆取消教师节”“见过教师辞职考公务员,没见过公务员辞职考教师”等或许有些偏激的怨言或调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已给予他们的与他们的愿望和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于是,这些带着某种程度“相对剥夺感”的教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教育的创新,又将如何从教师那里获得力量呢?

     

        我们常把教师誉为“点燃学生心灵和智慧的火把”,但是教师心中的“火把”同样也需要被点燃。为此,要给予教师投入教育创新的力量,他们的抱怨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要从他们的苦恼和心愿出发,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么,如何给教师以力量呢?笔者认为,这种力量的来源一是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障,二是需要社会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支持。

     

        就前者来讲,一方面需要逐步扩大每年教育经费中用于教师的人头比例,提高教师的工资性收入,同时让教师享有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补贴和津贴待遇。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本来用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绩效工资制度,不能在蛋糕还没有做大的情况下就琢磨着怎样分蛋糕,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同时,还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有偿补课行为,在校内补课资源闲置、校外培训费用高昂且又难以有效管理的局面下,是否可以在校内建立公益、半公益补课及相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教师在这一额外工作付出的过程中是否也能劳有所偿?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实行不限指标、符合标准就上、不符合标准就下的职称评比和考核制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越是更多运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来激励教师的学校,校园的人际关系往往就越复杂,工作矛盾越多。更值得留意的是,一些教师的职称一旦“熬”到高的级别,前进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就后者来说,由于我国从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超过千万的庞大基数,国家即便是增加过百亿的巨额专项投入,分摊到每一位教师身上也是微乎其微。至于学校,能为教师“添粮食”“递梯子”“搭台子”的资源和手段更是有限。为此,就需要把眼界放宽一些,从社会多方面汲取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如“教师有国家工资保障,怎能像贫困生一样获得资助”的偏见,能有幸从社会捐助基金中获得资助的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此,就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社会捐资助学的热情也同样转移到教师身上,如设置针对教师的各种奖励,设置资助教师生活、教学科研的项目等。

     

        要让他们带着底气、信心、激情和乐趣投入到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的创新带来可靠、持久的力量。

     

        (罗志敏,作者系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