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创新驱动瓶颈怎么破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1日 13版)

        【经济观察】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对创新的重视凸显了我国对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理性自觉。按照最早提出创新驱动理论的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国家经济发展要经历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显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符合发展规律。

     

        话虽如此,但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光靠增加投入远远不够。截至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尚未达到60%,而一般认为国家进入创新驱动的三大标准之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科研经费投入虽大,但科技进步贡献率偏低,这是我国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事实上,科技转化率低、研发与市场脱节、经费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创新驱动的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指出,国家创新活动的链条包括以下5个环节:一是基础研究,探索新科技的原理;二是应用研究,在实验室制作样品或样机;三是中间试验,验证和改进实验室技术,按照规模生产要求解决工装、工艺、原料等问题;四是商品化,企业整合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面对市场开展小规模经营;五是规模化,企业开展大规模生产,获取创新活动的回报。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规模化构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使创新链条环环紧扣,让创新成果最终体现在终端市场上,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如果创新链条本身不顺畅,就好像一辆“掉链子”的自行车,动力无法传导,创新必将“空转”。

     

        为何会出现创新链条上的“肠梗阻”现象?在创新驱动的链条中,中间环节非常薄弱,导致科研单位和市场应用脱节,大量科研部门的成果无法转移到产业部门,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不难看出,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在于理顺创新链条,针对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对症下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要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给科研人员“松绑”,破解科技资源“碎片化”、科研项目“九龙治水”和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等问题,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化组织的沟通,提高科技人员的智力报酬,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推广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要完善技术转化政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广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孵化器平台。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

     

        当然,破除创新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这个关键瓶颈,还有待于从宏观上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

     

        唯其如此,才能让创新成为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真正引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