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国产纪录片:如何与世界对话

    作者:牛光夏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0日 09版)

        【关注】 

     

        新中国建立初期纪录片曾被比作装在胶片盒子里的大使,以盛赞其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真实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纪录片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国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以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一直是受人关注的话题。中国纪录片怎样才能“走出去”,拍出“国际范儿”,为他国观众所接纳,为国际纪录片市场所认可,是这个话题的核心。

     

        中国形象 全球视野

     

        以往一些宣传国家形象的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宣传意味。创作者选择所要表现的人物大多是各界中流砥柱式的国人代表,在国际领域有一定知名度,但较短的片长并不能展开他们多彩跌宕的人生故事,而且用社会精英来诠释中国形象,将想要改变其既有观点的企图表现得过于明显,会使世界其他地区的受众产生抗拒心理。同时,这些精英人士的故事,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其所在国家普通大众的真实情况,一味地使用精英人士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可能会让外国受众产生错觉。正如香港浸会大学学者孔庆勤所说:“一味把自己认为好的信息呈现出来,而不顾及西方语境下的释读,会令我们试图传达的信息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在运用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宣传国家形象时,要跳出一国的限囿,以更为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来考量权衡。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系列纪录短片《乐享中国》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南非等国的外国人为主角,记录来自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广东顺德、河南登封、广西阳朔、北京、上海等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他们中有少林功夫的学习者、经营餐馆的商人、在北京胡同里流连的摄影师,有财务经理、话剧导演和媒体制片人,还有“中医迷”安娜、“中国女婿”巴特等,他们和普通中国百姓交往相处,乐享在中国的生活。通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迥异的外国人的视角,表现他们所见证和体验的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来体现当代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对外国观众来说,同样的面孔、熟悉的语言更易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可信度,这样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时更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可见,中国纪录片要“走出去”,在顶层设计上要由我们习惯的本国视野转向全球视野。

     

        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

     

        2015年3月28日,3集系列纪录片《运行中国》在美国探索频道开播,美国建筑师丹尼·福斯特作为主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中国这个神奇国度的发展和变化,探索中国的城市变迁、科技创新与民生愿景,引发了外媒的热议和国内外观众的关注。由国新办推动,去年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两个频道分别开办了《神奇的中国》《华彩中国》专题栏目,《运行中国》和《鸟瞰中国》作为这两个栏目的首播节目均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好评。这两个国际知名纪录片频道对亚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亿家庭用户的覆盖率对我们来说显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也是中国题材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

     

        从以往的国际合拍实践来看,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中外媒体合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1980年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为发端,之后1982年的《龙之心》、2008年的《美丽中国》和《西藏一年》、2015年的《鸟瞰中国》和《对望:丝路新旅程》等合拍片以国际视角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了解,也带来了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某些新理念和新手法。这种双方或多方的合作是多种文化价值观碰撞磨合后的共同视角,既明白中国一方欲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也懂得如何适应国际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进行叙事与传播,从而降低了跨国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仅五洲传播中心就已与20多个国家的50多家传媒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中外联合制作、委托制作只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种方式,中国纪录片要“走出去”,最终还是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发挥中国纪录片资源大国的优势,将丰富多彩的中国题材置于全球的文化格局中来考量其价值,观照为中西方所共同接受的普遍人性,通过这样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国形象。以美食背后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具体故事来构建全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热播成为现象级纪录片,在海外取得骄人的销售佳绩,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像《春晚》《雪豹》《第三极》等纪录片专门制作适合国外观众的国际版,也是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可行之举。

     

        世界话题 中国解读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在国际市场赢得注目,还要使全球的内容资源为我所用,从我们自己独特的角度对世界性话题进行解读,反映中国对人类面对的共同命运及一些全球事务的认知、思考与担当,寻找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族群的共同利益和相通话语。如美国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法国的《海洋》《家园》等环保主题的纪录片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用纪录片的形式对世界性问题进行展示、剖析和呼吁。这类纪录片以“展现保护地球的迫切和重要性”这个与全世界人民息息相关的内容为主题,能够引起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2009年,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扭转了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对世界性话题关注较少的局面。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后在内容选材、创作理念方面有了较大改观,陆续推出了《金砖之国》《公司的力量》《互联网时代》及《魅力肯尼亚》等“魅力系列”纪录片,对世界故事和人类共同的话题进行中国视角的解读,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中国纪录片的选题实现了拓展,也加强了纪录片“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不能否认的是,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还存在着误读和妖魔化的情况,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题材取向较单一、故事性不强、策划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对目标受众群体的定位笼统、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有限的进入国际市场的纪录片没有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尚需要我们总结经验,不断探寻可能的实现路径。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