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不让村落与我们渐行渐远,从而留住美丽乡愁,机遇或许便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意识崛起和建设过程中——

    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乡村价值

    作者:朱启臻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23日 10版)
    渼陂古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是全国36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肖远泮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加速消亡的乡村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造就了乡土社会,也造就了各种形态的村落。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业社会的基础逐渐瓦解,结构不断解体,这种趋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变得愈发明显和不可扭转。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一个个现代主义字眼里所包含的实际意义并非像字面上所反映的那样简单——实质上,对中国的乡村社会而言,它们更像一张无所不包的大网,将广大村落的乡土根基慢慢拔出,并用各种现代性的要素替代之。

     

        据统计,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到了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削减到260万个——也就是说,乡村正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亡。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农田、建筑和农业人口的消失,更可能是上千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业文化和传统伦理的消失。这些不适应工业文明的元素正在以“落后”之名被放弃和遗忘,然而,将之放进历史和文化的长河里,我们失去的远非暂时获得的可比。如何不让村落与我们渐行渐远,从而留住美丽乡愁,机遇或许便在当前生态文明意识的崛起和建设中。

     

        不可替代的存在

     

        当人们用工业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或许乡村不能提供诱人的物质收益,对推动GDP增长效果也不显著。乡村不能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而似乎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必然为城市所取代。

     

        然而,当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乡村智慧农业是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农业,不是单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

     

        其次,乡村生活不是“能挣会花”和“时间就是金钱”理念支配下的繁忙状态,而是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自洽节奏;它崇尚的不是高消费,而是去货币化的低碳生活方式——一种近自然的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再次,乡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协调和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和谐。

     

        最后,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诸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以及追求和谐等优秀品质,都在乡村环境中得以很好地保存和发展。

     

        乡村的生态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论在能量还是物质上,城市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了种种文明病。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凸显出乡村生态的重要性。在“大城市病”普遍流行的当下,农民享有的这种免费生态环境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思考乡村生态价值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启迪作用。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人工生态的结果;而且,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态文化、理念渗透在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其他形态的社区所不具备的。

     

        笔者以为,乡村生态系统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系统,它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将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机制,综合作用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应包含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在各自层面上相对完整但并不独立,彼此交织、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哺育着人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发展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