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作家先生》对作家成名的讽刺

    作者:夏瑾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6日 12版)

        “塞利姆·海科普兰写了一本书。”当小说的讲述者、一位著名作家收到通知他这个消息的信件时,他完全想不起来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海科普兰是谁?还有比这更拙劣的自我介绍和自我吹捧的方式吗?然而作家先生却没有对此提高警惕。

        不久之后,这个叫作塞利姆·海科普兰的人在街上拦住了作家。海科普兰毕恭毕敬地递上了一份简历,用一种近似于萨比尔语(混合了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及意大利语,曾通行于北非及地中海东岸各港口)的语言对他说:“作家先生是否可以赏光看一眼?”他浓厚的口音配上他的外形也算是相得益彰。简历上的经历很离奇:此人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曾经带着一只纸箱去过埃及,另外,他还特别写到了一些独特的经历,例如“见过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等等。

        此人很快变成了作家的一个麻烦。他不停地向作家询问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手稿提出各种请求。他情感丰富,爱激动,又很黏人。他像是一块磁铁一样缠着作家,不过,作家还是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后来甚至帮他重新改写了他的书。

        他的态度中多了一点好奇和许多优越感。不久,他白天都在作家家里度过了,后来连晚上也是。就这样,海科普兰侵占了作家的生活。

        与预想相反,一家出版社回绝了海科普兰的投稿。“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稿子。”出版社在信中回复说。

        而当他的那本东方短篇小说集最终出炉时,灾难也开始了,如同洪水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出版社和媒体把这个勇敢的乌兹别克人吹捧成了现代文学的发言人。他们称他为“东西方两个世界文学边境的通道”。他成功了。现在,他的身影随处可见。他出现在电视里,出现在报纸上,他接受各种采访,参与各种主题的活动,他是“全球化和讽刺性”的代表。他通过一本书,意想不到地,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变成了名人。

        自从海科普兰破茧成蝶后,作家先生便开始受到出版社无礼的对待。在海科普兰光芒四射时,作家先生也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当市图书馆的负责人质问作家先生“为什么您没能像海科普兰那样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时,作家仿佛当胸挨了一记闷拳。

        《作家先生》是一个关于文学和写作的残酷的故事,是一个自蒙昧时代起就萦绕在文学国度的关于真实、真诚和成功等题材的残酷的故事。

        海科普兰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呢?他是个骗子还是个投机主义者?或者说,他是否象征着所有那些想要通过最简单的路径摘下文学桂冠的作者人性中阴暗的部分?

        王尔德将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作品中展现才华,另一类是将才华展现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今天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这个时代又会怎样迎接这两类作家?在这部令人捧腹又充满讽刺的作品里,瑞士作家尤阿希姆·泽尔特将当今真实的社会现象搬上了舞台,让我们惊愕地看到了一个荒谬的现实——一个成功与否取决于编故事能力高低的社会现实。

        海科普兰是否真的是作家并不重要,他的语言是否只有初级水平也没有关系,甚至就连那本书是不是他写的也没有人在乎。重要的是,他在那里扮演着他的角色,讲述着他的故事,带着尽可能多的异国情调。正是这些元素成就了他的书,而不是他的文笔。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海科普兰不正是某类人的化身吗?时代为他们披上了“世界公民”的外套,他们随便写点什么都会受到众口一词的恭敬的欢迎。他们代表着时代的流行,体现着读者的梦想。他们其实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却是高于一切的。至于那些文字,只是文字罢了。

        (夏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