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血栓疾病(包含脑梗、心梗)导致的死亡达到各种疾病致死率的40%以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医学界认为,血栓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功能有关,找出这种相关性有利于实现血栓防治的精准化。
近日举行的“2016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大会”宣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学者分别完成了对脑卒中患者和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生血栓相关性的两项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患者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脑卒中及心梗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上述研究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牵头、全国20家医院共同参与的课题“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与血小板功能相关性临床研究”完成。据课题组成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方琪介绍,研究显示,血小板功能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患者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高达3.92%,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无一再发生血栓。
课题组成员、南京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陈绍良对1300多例心梗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再发心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则显示: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功能高的患者再发生血栓的比例达8%;而血小板功能低的患者再发生血栓的比例为0.3%,两者相差26.7倍。
他们表示,这两项成果对血小板功能水平与中、远期脑卒中及心梗发生相关性的揭示,为提升我国血栓疾病防治水平,实现血栓疾病精准化防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也是我国在血小板功能与血栓中、远期相关性研究实现的全球性突破。此外,这两项研究均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这是科技部“863”项目技术成果首次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研究并取得成功。
(林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