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1日 星期六

    健康谈

    脑卒中救治 不该耽误在“路上”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1日 10版)
    CFP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点,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相当沉重。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已排在整个国民因病死亡的第一位。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脑卒中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对于脑卒中患者,普及的预防知识、及时的救治行动、先进的治疗技术,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1.治疗脑卒中,最重要的除了技术还有时间

     

        据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介绍,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死,是指由于脑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也就是脑血管堵了;而出血性脑卒中可以简单理解为脑血管破了。

     

        “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刘建民指出,与出血性脑卒中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血管慢慢堵住,多数患者最初症状较轻,然后慢慢加重。因此,缺血性脑卒中特别容易被耽误或误诊。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突发的,就如同自来水管爆了一样,症状非常突出、明显。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而我国不降反升,且上升幅度非常大。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秘书处综合事务部主任曹雷表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知度低。

     

        曹雷说,多数脑卒中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人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失语、视力下降、黑蒙、复视等,但患者对此的反应往往是忍一忍、缓一缓,很多情况下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未接受正规治疗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家中有人因此瘫痪在床,增加的家庭负担可想而知。”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越快越好,可以说时间就是大脑,晚一分钟,上百万个神经细胞就会死亡,但糟糕的是,我国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的时间太长。”刘建民强调,虽然通过努力,国内多数脑卒中中心已大大提高了院内救治效率,从患者到达医院,到进行静脉溶栓,用时已缩短到30分钟~40分钟内(国际标准是60分钟)。“但院内缩短的这10分钟、20分钟,与病人入院前耽误的时间相比,微不足道。”刘建民表示,很多病人即使上了救护车,也会因为救护车缺乏检测设备而无法进行病情评估。如果救护车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一些患者被送往没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再经过转院、转运等,病情就会被严重耽误。调查发现,我国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的时间,超过国际到达的标准时间一倍以上。“未来若能把评估设备装到救护车里,病人从家里抬到救护车上就能马上做CT、磁共振,排除出血就能用上溶栓药物,甚至在车上装载手术设备等,也许就是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最佳时代。”

     

        当下,帮助公众早期识别患病,在出现轻微症状时尽早送往有治疗条件的医院,是脑卒中救治的重要一环。刘建民说,一旦突然出现头晕、走路不稳、肢体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敲响的警钟,要引起重视,尽早就医。对于需要急救车送往医院的患者,一旦医生怀疑是脑血管病,就应该问问要送往哪家医院,该医院有没有溶栓治疗及绿色通道等。

     

    2.要把该上的“送上来”,该下的“沉下去”

     

        “随着科技发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副主任管生介绍说,除了单纯的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式。

     

        据了解,药物溶栓的黄金时间约为4小时。“如果是刚形成的新鲜血栓,通过外周用药还能开通。如果血栓形成时间很长,血栓负荷量很大,或者血栓是从心脏跑过去的赘生物,那么就溶不开。此时,介入治疗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管生介绍说,比较常用的介入治疗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介入——把一跟细软的导管插入血栓,然后打入溶栓药;另一种方法是机械取栓——通过支架型取栓器械将血栓拉取出来,或者用粗导管将血栓吸出来,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好地疏通血管,还能有效降低血管远端的血栓形成率。研究表明,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机械取栓结合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结局。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达到良好功能结局的概率增加了45%,达到最佳功能结局的概率增加了67%。同时,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可以延长到6小时~8个小时甚至更长。

     

        管生坦言,虽然机械取栓具有种种优势,但因其设备、技术等门槛很高,所以只能在具备介入、开颅等条件的脑卒中中心开展,在国外,通常也只能在“高级脑卒中中心”或“综合脑卒中中心”开展。因此,静脉溶栓仍是目前脑卒中的基本治疗方法,机械开通可作为后续补救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并非发生了脑卒中就都要往大医院跑,还要遵循就近原则。但让公众放心“就近”的前提,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院救治能力,救护人员也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患者只需要溶栓,哪些患者必须进行取栓等,这样才能把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送上来”,让不必要的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

     

        此外,曹雷表示,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正在努力探索,将卫生体系与急救体系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医疗机构与急救中心、调度中心的脑卒中救治网络,从而缩短急救时间。

     

    3.复发致死致残风险更高,二级预防任务紧迫

     

        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二次复发必然带来更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有数据显示,美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为3%~4%,而这一数据在我国高达17.7%,我国约1/4患者因发生二次脑卒中死亡。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表示,加强二级预防,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对我国脑卒中全面防治至关重要。

     

        王陇德院士认为,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控策略落到实处,不断加强随访干预力度,强化健康管理,从病房开始加强患者二级预防的工作,从源头开始培养患者二级预防的观念,并对患者进行复发风险评估和分层,从而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精准化。

     

        据了解,为构建并完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防治体系,推动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于2015年11月在全国启动了“从规范到实践:脑卒中二级预防诊疗优化项目”,未来,将继续依托政府平台资源,建设以三级医院为主导,与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二级医院等为帮手的双向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学科联动机制,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中大力开展脑卒中二级预防健康宣教工作,构建更完善的脑卒中二级预防体系。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处长巢葆华介绍说,该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57个城市、100家医疗卫生机构,共筛查脑卒中患者34281例。根据脑卒中复发风险评估表(ESSEN评分表)对上述患者进行筛选发现,高危患者约占所有筛查人群的55.2%,其中复发风险因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高血压、年龄和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着我国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任务更加紧迫。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