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8日,“首届亚太城市林业论坛”召开,国内外权威专家围绕城市林业和森林城市建设进行了研讨。森林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瓶颈?应如何按下森林城市建设的“快进键”?
用地矛盾:城市林业的最大“痛点”
城市林业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表示,亚太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多、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许多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生态脆弱等问题的困扰,对加快城市林业发展达成了高度共识。
然而,当前城市林业却面临着各种“痛点”。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国家林业局等专家开展的联合调查发现,亚太地区城市林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用地矛盾,接下来是薄弱的管理、缺少公众参与、缺乏资金投入、缺少城市林业专家以及较低水平的经营,使得城市林业发展很不平衡。
此外,调查还显示,亚太地区多数国家城市林木的健康状况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一些城市森林中很多是幼林,城市森林的健康水平还需提升。公众对城市林业减少水土流失、调控雨洪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还关注不够。
向城市要地:让“黑点”变“绿点”
针对用地矛盾,专家指出,拓展用地面积是森林城市建设的“源头活水”。除“向建筑要地”之外,不少城市还开始探索“向城市要地”。例如,珠海市利用城市快速发展遗留的边角闲置土地,清除9万多平方米违规搭建物和乱堆乱放物,建成了梅华城市花园等284个社区公园,把众多“黑点”变成了“绿点”。
“森林城市建设成为城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一个亮点,是提高民众生态福祉和幸福指数的有效措施。”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程红表示,要紧紧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个主题,切实做好“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动员和凝聚政府、社会两方面的积极力量,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修复和完善城乡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目前,全国已有170多个城市在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其中96个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据统计,森林城市建设期间,每个城市年均新增森林绿地面积20多万亩,折合覆盖率近1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形成城市绿化群
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并非盲目追求速度,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注重生态文化,让森林与城市真正融合。“面对环境特点多样、地域文化各异的不同城市,制定符合城市特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中国林科院党组书记叶智说。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主任王成表示,无论是城区绿化,还是乡村、道路与河流绿化,都要充分挖掘地带性森林、树木等生态资源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注重与居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以乡土树种、地带性植被为主的森林景观特色。
另外,据程红透露,林业部门将抓紧编制全国和地方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积极谋划启动一批有利于推动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特别要围绕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发展,推动实施跨区域的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程红表示,推进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深入发展,要创新社会资金进入森林城市建设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要健全管理规章,进一步完善森林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技术规程规范、管理制度机制等,推动形成森林城市分级创建体系。
“今后不但要在国家层面建设国家森林城市,而且还要在省级、县级层面积极推动森林县城、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建设。”彭有冬强调,国家将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和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风貌,进一步提升城市林业发展水平,使城市内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使城市周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也都绿化起来,并逐步形成城市绿化群,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本报珠海4月9日电 本报记者 刘坤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