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

    生为“白衣天使”

    ——记陕西省友谊医院离休医生吴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9日 04版)

        她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好医生、好奶奶——

     

        今年,她已92岁高龄了。

     

        早在1979年,她就已离休。由于她是医院免疫过敏科的权威,单位返聘,这一干又是36年。

     

        她就是被评为“陕西好人”的陕西省友谊医院离休医生吴合。

     

        离不开病人的“超期服役者”

     

        吴合1924年出生于河北,从小在上海长大,1948年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部)毕业,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变态反应科。

     

        在同事眼里,吴合上班从来风雨无阻,业余时间还经常出门巡诊。“小时候我家跟吴合阿姨家都住医院家属院,中午下班从不见她回家休息。有时半夜来了病人,急诊科对着家属楼一声吆喝,不管叫谁,冲出来的人中总有吴阿姨。”该院宣传科何素英回忆说。

     

        吴合求学期间是上海医学院党支部书记。按规定,1979年,这位时年已55岁的老革命就该光荣离休了,但她却选择了“超期服役”:“我不能脱离病人,宁愿倒在岗位上,也不能脱离病人。”吴合说。

     

        从55岁离休至今,她已坚持了36年。随着年事增高,她腿脚越来越不便了,但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老太太都会按时出现在诊室,雷打不动。92岁高龄的她坐诊时听力依然很好,开处方时甚至很少戴老花镜。

     

        “一起工作的12年来,她从未迟到早退,常常看到她下班后还在接诊;逢年过节或是公休日,也不离工作岗位。”变态反应科主任张贵生回忆,“她要求自己必须让病人把病情、治疗方法、用药事项完全搞清楚,才能让病人离开诊室。她书写病历也特别细致,对每个病人都全程记录病情,而且还要记录病人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近几年,吴合的身体发出健康警报。院领导担心她不能负荷这种高强度工作,多次劝说老人在家颐养天年。但吴合老人表示,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义。实在没辙,2014年,该院领导“通牒”不给返聘工资了。但吴老得意地笑了:“不给钱没关系,只要让我看病就行。”去年10月,老人因为不慎伤到腰膝再无法下楼,就改在家里接诊了。

     

        在她眼里工作就是生活

     

        吴合老人在陕西医学界相当有名,最重要的是吴合老人的医德高尚。

     

        凡是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吴合老人总会为他们开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药物。“她首先是做好了一个人,其次才做好了一个医生。年轻时,她多次献血,还给困难病人交医药费。她还申请登记了捐献角膜和遗体。”陕西省友谊医院业务副院长张宏鸣说。

     

        1993年,吴合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一个盲童好学却无书可读的消息,从此开始了她通过公益机构资助贫困学生的道路。多年来,受她资助的贫困儿童多达79名,资助金额近7万元。在吴老家,那些受资助的孩子写给她的感谢信,装满了整整两大袋子。

     

        “从小父亲就对我说,要当个好人,当医生尤其要如此。”吴合老人说,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父亲。这位当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留美医学专家一生崇尚治病救人,他教育儿女们要善良、独立、诚实、质朴,对家里常年上门求医的患者要心怀尊重。

     

        吴合老人60多岁的女儿朱建平说:“她从开始治病救人起,就将自己的一生嫁给了工作,在她的眼里,工作就是生活。”(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