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寻找最美养路工”采写手记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08版)
    冯蕾(中)采访西藏米拉山口的女子道班。

    本报记者 马列摄

        时光会带走很多记忆,但有些记忆注定会沉入脑海里。

     

        我永远不会忘记林芝十四工区的养路工姐妹们脸上的笑容,明朗、质朴,就像高原的格桑花。每天都是一身橙色的工装,但看得出,她们是爱美的。很多姐妹佩戴着耳环、手镯,其中一位20多岁的年轻养路工留着齐腰长发,清秀的脸上荡漾着两朵高原红。在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附近,她们每天守护公路,常常要徒步十余公里。路上结冰了,她们要除冰;大雪封山,她们要除雪,给过往司机倒上热水。她们的美在心里。

     

        十四工区的马少鹏在这里工作已经30多年,戴着一副眼镜。他说,他想一直守护这条路,这段路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路上有他的青春和汗水,有工友们谈天说地时的畅快,有爱人来送饭时的喜悦,有向孩子们炫耀这美丽公路时的骄傲。在他之前退休的很多老养路工每次经过这段路,都会默默流泪。有一年冬天,积雪达到一米多,他们连续两天两夜在路上铲雪,没喝一口热水;有好几次把重达几百公斤的落石搬走;有一位工友在路上不幸被汽车撞伤而离世,还有一位工友因烧沥青发生事故而致残……走在路上,看着山间蜿蜒的公路、疾驰而过的车辆和他们凝望远方的双眼,我知道了他们为什么流泪。路,其实是他们的孩子。

     

        西藏“天下第一道班”,养路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足60岁,他们中很多是第二代、第三代养路工。很多记者在这里不能适应高原气候,晕车、流鼻血。工区里的墙壁上写满了“驴友”或过往行人的留言,大多是温暖的感激之语。如今,第一道班成为“驴友”的驿站,他们在这里休憩,灌满水壶,重新启程。“路是有生命的,经过的这些车会把我们的祝福带到更远的地方。”这是他们的心声。敬业、奉献、无私、崇高……所有词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这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路、山、云、水、人,都是美的化身。雪山脚下,寒风吹动了一位女养路工脸上包裹的方巾,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目光中充满希望。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充满爱的。

     

        从海边、深山到高原,一路走来,我被养路工吸引,因为他们温暖的内心。面对从意大利引进的沥青搅拌楼,浙江丽水山区的养路工聂如伟硬是啃下英文说明书,成为当地唯一能修理这个“洋家伙”的能手。他的妻子华菊仙告诉我:“我每天醒来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只要一躺到床上,他脑子里都在检修,一想到故障的可能性,就立马跳起来做记录。”说起他夏天回家时满身大汗的味道,说起他泡书店的趣闻,说起他给儿子吹的“牛皮”,华菊仙一边说着一边开心地笑着……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家庭。

     

        还记得在湖北恩施的采访,巴东县养路工张祚琼夫妇都在路上。每次下雪,路上要撒一种工业盐,为了速度快,张祚琼就用手抓上盐撒在路面,一把接着一把。高寒山区的冬天空气湿冷,她的手冻得发紫,肿得像个大馒头,掌心裂了一道道口子,盐渗到伤口简直是钻心地疼,她呵呵笑了,说不算什么。听说记者来采访,她换上了一件红色毛衣,美极了!

     

        寻找之旅,我在感动和感恩中度过。难忘在林芝的那个晚上,我们的西藏采访完成,央视的杨军威因疲劳过度累倒,在诊所输液,采访团成员陪他一起度过;难忘浙江交通厅宣教中心的康信茂主任和我们一同寻找,两天行程上千公里,因为发高烧,他两次下车,但都以最快速度跟上;难忘江苏交通厅宣教中心的严志明主任和我们一起爬上200多米高的江阴长江大桥主桥塔,在八级大风中采访高空养护,回到桥面时,暴雨袭来,我们淋成了落汤鸡,雨中我们和央视同行完成了对桥梁养路工的采访……“一路有你,风雨同行”,我们活动服装上的这八个字有了最好的注脚。其实,是养路工让采访团如此富有力量,是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心中有爱。

     

        如今,每次行走在路上,我会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养路工,也许只是匆匆掠过,但却印在心里。会想起她们质朴的笑容,会想起冰天雪地里的热火朝天,会想起那双皴裂的双手,会想起“天下第一道班”工人说的那句:路,会把祝福带到更远的地方……

     

        每个人都在寻找下一个驿站,因为我们心中有梦。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自己的养路工,守护着自己的梦想之路。养路工的身上有着另一种“富有”,那就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内心的淡泊和宁静。而我们,又该如何像他们一样活得纯粹、透彻,又该如何为这条梦想之路付出青春和生命呢?(本报记者 冯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