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传媒与社会

    “互联网+”与“互联网-”

    作者:王君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5日 08版)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再一次为“顶层设计”所重视。

     

        所谓“互联网+”,最初源于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建议。他认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有人据此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加上传统行业”。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各行各业的全球化、网络化,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每个人、每个团体和每个企业都是现实而必要的。实际上,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时,社会上就流行“多走网络,少走马路”的说法。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通过自媒体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普通人吃饭、睡觉、旅游,侍弄花草,豢养宠物,都要拍下来与网友分享。可以说,想让一个人没有互联网思维恐怕都难。互联网也为产品经济时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复魅——在网络时代,再深的僻巷也会被网民挖掘与分享,使“陋巷酒香”浸透网络空间。因此,如果在这个时代只强调“实体经济”,而缺少互联网的助力,那就无异于给自己“关禁闭”。

     

        以上都说明“互联网+”的重要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不容忽视的另一面是:如果“互联网+”过热,甚至简单地把“互联网思维”等同于“互联网营销”,为了加上互联网而舍弃实体经济,则会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网络泡沫。比如,在一个“电商当家”“微商遍地”的时代,言必称“互联网+”也许凸显了社会的进步,但避谈商业信誉则凸显了一些商家的舍本逐末。“经常能看到某些微商为了现金流低价倾销、串货,为了利润混入假货,侵害其他微商、商家甚至客户的利益。”“微商被人质疑的最大原因就是三无产品充斥市场,无品牌、无资质认证的产品也在朋友圈等渠道售卖,从而影响了正规产品微商的利益。”其实,类似报道所折射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微商,而是网络空间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互联网时靠口碑,‘互联网+’后靠自吹”似乎成了一些互联网商家的法宝。无独有偶,搜索内容根据收费竞价排名;卖书靠“打点”来“打榜”;网店明目张胆地求买主“刷好评”;企业的品牌竞争靠“水军”助战……这些过去令人嗤之以鼻的歪门邪道,如今竟在网上大行其道。以至于线上、线下也产生了“两个舆论场”——“网上纷纷点赞,网下骂声一片”。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女士曾多次质疑“互联网+”的泡沫。她认为,“虽然这是互联网营销的时代,但最终决定输赢的还是技术和产品。”“我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没有实体经济,工具干什么用?”“没有互联网工具我们依然能活下来。但是互联网没有实体经济你能活下去吗?”虽然有些“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工具”已经深度融合,难分彼此,但就“互联网+制造业”来说,她的话无疑是耐人寻味的。正如传统媒体迈向媒体融合,仍要强调“融合思维”和“内容为王”一样,如果只是片面强调互联网思维和左一个“平台为王”、右一个“关系为王”,而恰恰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传播内容,那么,如此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一种“死的思维”。

     

        希望我们在提到“互联网思维”的时候,不要将其简化为“互联网营销”,更不能将其视为一种片面倒向互联网的思维;当我们谈到“互联网+”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互联网-”,而要先做加法、后做减法。也就是说,要将“互联网思维”当成一种辩证的、融合的、批判的思维,在“互联网+”之后,认真地考虑一下有哪些负面的东西可以减下来。这也许才是“互联网思维”的本意。(王君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