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近日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学者们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基础源自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这种实践的现实性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具备的。学界必须直面当代中国的问题与挑战,遵循精神产品生产的规律,构建积极的精神产品生产机制,展开充分的自我批判、自我深化和自我积淀。这不仅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理论智慧的需要。
系统总结成果和问题,必须切中社会现实。学者们认为,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观照资本主义现实的基本方式。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应在“资本逻辑批判”与“资本逻辑建构”的张力关系中,批判性地反思资本逻辑,自觉承担起“超越资本逻辑”的历史重任;应正确处理资本增殖的逻辑和劳动解放逻辑的博弈关系,既要正视问题与矛盾,又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在“资本—劳动”的二元关系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在超越资本逻辑的视域中,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出现的具体问题。
回应现实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创新。基础理论的创新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理论上的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有学者通过思想史分析方法,对比阐释了德国观念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学者运用谱系学方法,对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生产逻辑、自由、协商民主、正义等展开了概念分析;有学者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博士论文》《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论著的文本分析,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
推进基础理论创新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的继续发展需要中国话语。这种话语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对西方话语的祛魅,从思想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中提炼出中国话语,建构中国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只有正确表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话语才是中国最强大的软实力。
(单传友、牛菲)